成语拼音:móu nì bù guǐ
成语解释:谋:图谋;逆:违背;不轨:不合法。图谋进行违法叛逆活动
成语出处:明·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第一卷:“汝窃据太原,称孤道寡,偷生一隅,亦已足矣,奈何谋逆不轨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篡位
繁体字形:謀逆不軌
英文翻译:Conspiring against injustice
谋:1.主意;计谋;计策:阴谋。足智多谋。2.图谋;谋求:谋生。谋害。为人类谋福利。3.商议:不谋而合。4.姓。
逆:1.方向相反。与“顺”相对:逆风。逆流。2.抵触;不顺从:逆耳。逆子。3.背叛;背叛者:叛逆。逆产。4.迎接:逆旅(旅馆)。5.事先:逆知。逆料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轨:1.原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,后指车轮碾过的痕迹。2.一定的运行路线:轨迹。3.比喻事物正常的规则、法度、秩序:正轨。越轨。4.轨道。也指铺设轨道用的条形钢材:火车出轨了。铺轨工程。
“谋逆不轨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暗中策划叛乱或违背道义的行为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,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,表面效忠汉室,实则暗藏野心,最终被揭穿谋逆不轨的意图,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。这类故事提醒人们,任何违背公序良俗的野心,终将难逃历史的审判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“谋逆不轨”多用于描述权力斗争?其实这反映了人性中对于秩序的本能需求。比如现代职场中,若有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拉帮结派、架空领导,虽然不涉及古代那种“叛乱”,但其行为本质也是破坏组织规则的“不轨之举”。这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规则的敬畏始终是维系群体运转的基础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实中真正的“谋逆不轨”其实非常罕见。更多时候,人们容易误将创新尝试或不同意见贴上这类标签。比如商鞅变法时就被守旧派指责为“违逆祖制”,但历史证明他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。因此,在判断某个行为是否属于“谋逆不轨”时,关键要看其目的是否真正危害公共利益。
从个人观察来看,当代社会更需要警惕的是“软性谋逆”。比如某些自媒体为博流量编造谣言,本质上是在信息领域制造混乱;某些企业通过数据垄断破坏市场公平,这也是一种新型的“不轨”形态。这类行为虽不舞刀弄枪,但其破坏性同样值得警惕。
如何避免陷入“谋逆不轨”的思维陷阱?或许可以记住这句俗语:“灯不拨不亮,理不辩不明”。当遇到争议时,与其急着给对方扣帽子,不如先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。就像唐太宗设立谏官制度,主动听取不同声音,既维护了统治稳定,又避免了误判忠奸的情况发生。
最后想说的是,成语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而非制造对立。当我们谈论“谋逆不轨”时,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构建更完善的制度框架,让野心有合理释放的渠道,让创新有自由生长的空间。毕竟,阳光之下,阴影自然无所遁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