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ué guài zhī tán
成语解释:谲怪:怪诞。荒诞不稽的言论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康回倾地,夷羿彃日,木夫九首,土伯三日,谲怪之谈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荒诞不稽的言论
繁体字形:譎恠之談
英文翻译:Strange talk
谲:1.欺诈;狡诈:谲诈。狡谲。2.奇异怪诞:奇谲。诡谲。
怪:1.奇怪:怪事。古怪。2.埋怨;责备:这事不能怪他。3.副词。非常;很:怪好听的。4.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、妖魔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说到“谲怪之谈”,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或难以理解的言论。比如,朋友聚会时有人突然说:“昨晚我梦见一只会说话的猫,它预言下周股市会崩盘。”旁人听了可能一笑置之,但也会忍不住追问细节——这就是“谲怪之谈”的典型场景:既让人怀疑真实性,又忍不住被好奇心牵着走。
那么,为什么人们总会被这类离奇的说法吸引?其实这和人类天生追求新鲜感的本能有关。假设你正在读一本小说,主角发现自家后院有口能穿越时空的古井,尽管情节荒诞,你却越看越入迷。这种“明知是假,仍想探索”的心态,正是“谲怪之谈”的独特魅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类言论会不会误导他人?”举个例子,网上曾流传“吃某种水果能治癌症”的帖子,虽然初衷可能是分享偏方,但缺乏科学依据的说法确实存在风险。这里就体现了“谲怪之谈”的双面性:它可以是激发想象力的火花,也可能成为传播错误信息的载体。
个人认为,面对这类话题时,保持开放但理性的态度尤为重要。就像听老人讲“山里有狐仙”的传说时,我们不必全盘接受,但可以欣赏其中的文化隐喻。毕竟,许多科学发现最初也源自看似“荒谬”的猜想。关键在于区分艺术创作与现实逻辑,让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并行。
下次再听到同事神秘兮兮地说“公司茶水间的绿植半夜会跳舞”,不妨先观察他的表情——他是在认真描述事实,还是用夸张的方式缓解工作压力?生活中的“谲怪之谈”往往像一面镜子,既照见讲述者的心理状态,也映出倾听者的思考方式。或许真正有趣的不是故事本身,而是我们如何与这些非常规的叙事共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