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xiāng
  • zhī
  • t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í xiāng zhī tán

成语解释:指只看外表,不求深入理解的肤浅见解

成语出处:朱自清《经典常谈·诗》:“钟嵘说他“源出于《小雅》”,似乎是皮相之谈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肤浅看法

繁体字形:皮相之談

英文翻译:superficial opinion

皮相之谈的意思
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
相:[xiāng]1.互相:相像。相识。相距太远。不相上下。2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:实不相瞒。好言相劝。3.姓。4.亲自观看(是不是合心意):相亲。相中。[xiàng]1.相貌;外貌:长相。聪明相。可怜相。狼狈相。2.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3.坐、立等的姿态: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。4.相位。5.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,每个绕组叫做一相。6.相态。7.观察事物的外表,判断其优劣:相马。8.姓。9.辅助:吉人天相。10.宰相:丞相。11.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12.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:傧相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皮相之谈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——就是只看表面、不深入本质的讨论。比如有人评价一幅画说:“这颜色搭配真丑”,却完全没了解画家想表达的社会批判,这种“只看颜色”的评论,就是典型的皮相之谈

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皮相之谈呢?可能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习惯“速食式判断”。就像刷短视频时,大家三秒划走不感兴趣的内容,这种习惯迁移到日常交流中,就容易形成“三秒定论”的思维惯性。但其实,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深挖的细节,就像吃甘蔗不能只嚼表皮。

工作中也常遇到这种情况。比如会议上有人提出“这个方案成本太高”,却不去分析长期收益。这时候不妨追问:“您说的成本包含哪些具体项?我们有没有测算过三年后的回报率?”通过具体提问,就能把话题从表面争议转向本质探讨。

有人担心深入讨论会浪费时间,其实这是个误区。去年我们团队策划活动时,有个同事反对在郊区办展览,理由是“郊区没人气”。后来实地考察发现,那里不仅有免费展馆,还有政府文化补贴,最终活动既省预算又吸引到精准受众。这个案例说明,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往往能打开新思路。

个人认为,皮相之谈就像给手机贴防窥膜——看似保护自己,实则阻碍了看见更多可能。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“剥洋葱”的耐心尤为重要。下次遇到不同观点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是否看到了冰山下面的部分?或许答案就藏在问题深处。

最后想说,深度思考不是专家特权,而是人人都能练习的能力。就像品茶,初尝者可能只会说“苦”或“香”,但多喝几次就能分辨出龙井的豆香、普洱的醇厚。看待事物也是同样道理,多角度观察、多维度分析,自然能超越表象,触摸到更真实的内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