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 rén zhī tán
成语解释:骗人的话。也作“欺人之论”。
成语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你可晓得老爷是讲理学的人,凡事有则有,无则无,从不作欺人之谈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欺人之談
英文翻译:doublespeak
欺:1.欺骗:自欺欺人。童叟无欺。2.欺负:仗势欺人。欺人太甚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小明拍着胸脯对同学说:"我昨晚通宵背完了整本历史书!"结果考试时连朝代顺序都答错。旁边的同桌悄悄嘀咕:"这明显是欺人之谈嘛。"为什么大家一听就知道小明在吹牛?因为他的话夸张到脱离现实,像吹胀的气球一戳就破。
菜市场里有个摊主举着喇叭喊:"自家种的有机蔬菜,绝对不打农药!"张大妈拿起菜叶发现虫眼都没有,扭头就走:"叶子太完美反而不对劲,八成是欺人之谈。"如何快速识别这类谎言?观察细节是否合理,反常识的完美往往藏着猫腻。
公司季度会上,销售总监PPT写着"客户满意度达98%"却回避退货率数据。新来的实习生小声问主管:"这个数据真实吗?"主管苦笑:"有些数字游戏,听听就好。"职场中为何欺人之谈屡见不鲜?当利益与真相冲突时,总有人选择给事实"美颜"。
记得小时候总听老人说"吞西瓜籽会在肚子里长西瓜",这个代代相传的说法其实也是欺人之谈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充满童趣的谎言倒成了很多人童年的共同记忆。有时候,谎言的外衣下包裹的未必都是恶意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天要面对海量信息。我常提醒自己:遇到太完美的承诺、太惊人的数据、太巧合的故事,不妨多问几个"为什么"。就像验钞机识别假币那样,用常识和逻辑当作照妖镜,才能让欺人之谈现出原形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越是知识渊博的人,越少使用绝对化表达。他们常说"可能""或许""据我所知",这种留有余地的表达方式,反而比斩钉截铁的保证更让人安心。这或许就是真诚沟通与欺人之谈最直观的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