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ín wú lì zhuī
成语解释:穷得连插锥子的地方都没有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食货志》:“富者田连阡伯,贫者亡立锥之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貧無立錐
英文翻译:so poor as to have no room to stick an awl on
贫:1.穷(跟“富”相对):贫农。贫民。贫苦。2.缺少;不足:贫血。3.用于僧道的自称:贫僧。贫道。4.姓。5.絮叨可厌:这个人嘴真贫。你老说那些话,听着怪贫的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立:1.站1:立正。肃立。坐立不安。2.使竖立;使物件的上端向上:立竿见影。把梯子立起来。3.直立的:立柜。立轴。立领。4.建立;树立:立功。立志。5.制定;订立:立法。立约。立个字据。6.指君主即位。7.指确定继承地位;确立:立嗣。立皇太子。8.存在;生存:自立。独立。9.立刻:立奏奇效。立候回音。10.姓。
锥:1.锥子,一头有尖用以钻孔的工具。2.像锥子形的东西:改锥。3.用锥子一类工具钻:锥个眼儿。
“贫无立锥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源自古代,字面意思是“穷得连插锥子的地方都没有”,用来形容极度贫困的状态。但放到今天,它还能用吗?举个例子:老张创业失败后负债累累,连租房的押金都凑不齐,真正是贫无立锥之地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社会物质丰富,这种情况还存在吗?其实换个角度看,一线城市里刚毕业的年轻人,面对高昂的房租押金,常常要借遍亲朋好友才能勉强落脚,这不正是现代版的“贫无立锥”吗?
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画面感。试想这样的场景:农民工带着全部家当站在陌生城市的车站,行李箱里塞着被褥和电饭锅,手机里存着十几个租房中介的电话,却连最便宜的单间都租不起。这种具象化的困境,用“贫无立锥”四个字就能精准概括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其实蕴含着希望。古人用“立锥之地”比喻生存的基本空间,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改善,但每个人追求的发展空间反而更大了。就像那个带着行李箱的农民工,最终可能在城市站稳脚跟,把“立锥之地”扩展成安身立命之所。
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语境。比如描述企业家东山再起的报道里,写“他回忆贫无立锥的日子时,总会摸摸办公室的实木桌”,就比直说“曾经很穷”更有感染力。它特别适合用在转折性叙事中,突出前后反差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当代人虽然不再担心物理空间的匮乏,但很多人会感觉自己“精神上贫无立锥”。比如初入新领域的创作者,在算法流量面前找不到立足点,这种现代焦虑或许可以给古老成语注入新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