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āo
  • kàng
  • sh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āo zú kàng shǒu

成语解释:手舞足蹈貌。

成语出处:明·张居正《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》:“今天子基命宥密,孰与成王贤,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,薄海内外皆跷足抗手,歌颂盛德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蹺足抗手

英文翻译:Stand on stilts

跷足抗手的意思

跷:1.抬起(腿);竖起(指头):把腿跷起来。跷着大拇指。2.脚后跟抬起,脚尖着地:跷起脚看墙上的布告。3.高跷:登在二尺多高的跷上扭秧歌。4.跛(bǒ);瘸。

足:1.脚;腿:足迹。足球。手舞足蹈。画蛇添足。2.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:鼎足。3.指足球运动:足坛。女足。4.姓。5.足以;值得(多用于否定式):不足为凭。微不足道。

抗:1.抵抗;抵挡:顽抗。抗灾。抗日战争。皮大衣旧点儿没关系,只要能挡风抗冻就行。2.拒绝;抗拒:抗命。抗税。3.对等:抗衡。分庭抗礼。4.姓。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跷足抗手”?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,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身体动作:跷起脚、交叉手,常用来形容人陷入困境时的局促状态。比如:“项目进度卡壳,他跷足抗手站在白板前,半天憋不出解决方案。”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生活中遇到难题却无从下手时,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摆出类似姿势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负面情况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团队讨论时,有人跷足抗手靠在墙边,可能是在专注思考。就像:“她跷足抗手听着同事发言,突然眼睛一亮,提出了突破性方案。” 你看,同样的动作,在不同语境下能传递完全不同的情绪。

个人认为,这类动作型成语的魅力在于其画面感。相比“焦虑”“思考”这类抽象词,“跷足抗手”能让读者瞬间在脑海里构建具体场景。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——在正式报告中频繁使用这类成语可能显得不够庄重,但在故事创作或日常交流中,它能有效提升表达趣味性。

如何避免用成“万金油”词汇?关键在于观察细节。比如描述谈判场景:“对方代表跷足抗手斜倚座椅,食指有节奏地敲着桌面。” 这里不仅刻画了肢体语言,还通过附加动作传递出人物内心的权衡状态。这种多层次描写,能让成语真正活用在具体情境中。

说到底,语言就像工具箱。有人习惯用螺丝刀拧所有钉子,但真正的高手会根据钉子型号选择工具。下次写作时,不妨试试用“跷足抗手”替代部分常规表达,或许能让文字跳出模板感,多几分生动的烟火气。

"跷足抗手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