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o zú ér dài
成语解释:踮起脚跟等待。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。语出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大臣内畔,诸将外反,亡可蹻足待也。”
成语出处:语出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大臣内畔,诸将外反,亡可蹻足待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预言不久将发生的事
繁体字形:蹺足而待
英文翻译:wait on tiptoe
跷:1.抬起(腿);竖起(指头):把腿跷起来。跷着大拇指。2.脚后跟抬起,脚尖着地:跷起脚看墙上的布告。3.高跷:登在二尺多高的跷上扭秧歌。4.跛(bǒ);瘸。
足:1.脚;腿:足迹。足球。手舞足蹈。画蛇添足。2.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:鼎足。3.指足球运动:足坛。女足。4.姓。5.足以;值得(多用于否定式):不足为凭。微不足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待:[dài]1.对待:优待。以礼相待。待人和气。2.招待:待客。3.等待:待业。严阵以待。有待改进。4.需要:自不待言。5.要;打算:待说不说。待要上前招呼,又怕认错了人。[dāi]停留:待一会儿再走。也作呆。
“跷足而待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生活场景。比如,孩子趴在窗边盯着马路,一边跺脚一边喊:“爸爸怎么还没回来?”妈妈笑着说:“别跷足而待啦,他说了半小时后到家。”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生动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“跷足而待”而不是“翘首以盼”?其实这两个成语都表达急切等待,但“跷足”更强调肢体动作——踮起脚尖、伸长脖子的样子,让人联想到等待时的身体语言,比如考试放榜前在公告栏前反复踱步的学生,或者演唱会开场前在检票口来回走动的观众。
工作中也常有这样的例子。比如团队花三个月筹备新产品发布会,最后三天大家反复检查流程表,盯着倒计时牌念叨:“千万别出岔子。”这种既期待又焦虑的状态,用“跷足而待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。
有趣的是,这种急切心理会改变我们的时间感知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当人高度关注某件事时,大脑会放大时间流逝的缓慢感。就像网购显示“快递明日送达”时,明明知道要等24小时,却总觉得比平时的一整天漫长许多。
我个人观察到,现代人“跷足而待”的频率其实在增加。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机制让我们习惯了快速响应,等外卖超时10分钟就忍不住刷新定位,等微信回复超过5分钟就开始胡思乱想。这种时代特性让传统成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。
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在自动刷新网页或频繁看手机时,不妨笑笑说:“哎呀,我又在跷足而待了。”这种自我觉察不仅能缓解焦虑,还能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等待——就像农民知道秧苗不会因为天天蹲守就长得更快,很多事情的进展其实自有其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