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uǎn ruò wú néng
成语解释:指衰弱无能为力
成语出处:清·贪梦道人《彭公案》第23回:“你自己叫人家给打了,还在这里说,真是软弱无能之辈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軟弱無能
英文翻译:Weakness and incompetence
软:1.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,受外力作用后,容易改变形状(跟“硬”相对):柔软。软木。柳条很软。2.柔和:软风。软语。话说得很软。3.软弱:两腿发软。欺软怕硬。4.能力弱;质量差:功夫软。货色软。5.容易被感动或动摇:心软。耳朵软。6.姓。
弱:1.气力小;势力差(跟“强”相对):软弱。衰弱。他年纪虽老,干活并不弱。2.年幼:老弱。3.差;不如:他的本领不弱于那些人。4.丧失(指人死):又弱一个。5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少于此数(跟“强”相对):三分之二弱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耐”。2.姓。
“软弱无能”这个词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决断力或行动力。比如成语“畏首畏尾”,原意是怕前怕后,现在多用来形容做事犹豫不决的人。举个例子:老张开会时总说“再等等看”,结果项目拖了半年没进展——这种“畏首畏尾”的态度,让团队错失了好机会。
有人可能会问:软弱和谨慎如何区分?其实关键看是否具备行动力。比如成语“举棋不定”,表面看是谨慎思考,但若长期拿不定主意,就成了逃避责任的托词。就像小王想辞职创业三年,却始终在“再观察市场”的循环里打转,这种状态已超出谨慎范畴。
值得思考的是,软弱是否完全负面?成语“投鼠忌器”给了启发:有人因担心破坏关系而不敢提意见,看似软弱,实则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。比如项目经理明明发现设计漏洞,却因顾忌团队和谐选择沉默——这种“软弱”背后,藏着更复杂的人际考量。
从个人经验看,真正的软弱常源于“习得性无助”。就像成语“杯弓蛇影”的故事,有人因一次失败就陷入自我怀疑。我曾见过实习生因方案被否就彻底沉默,其实只要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就会发现问题没想象中可怕。
如何改善这种情况?不妨试试“小步快跑”策略。就像成语“跬步千里”说的,与其困在“必须完美”的焦虑里,不如先完成再完善。上周看到同事用这个方法,先把初版方案抛出来讨论,反而快速得到了有价值的反馈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标签化判断容易造成误读。有人表面“优柔寡断”,实际是在收集更多信息;有人看似“胆小怕事”,可能是出于对全局的维护。关键要区分“真软弱”和“假软弱”,就像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识人处事同样需要具体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