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ò le zhè gè cūn,méi zhè gè diàn
成语解释:比喻机会难得,机不可失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3回:“这是送上门的。你老人家休错这主意,过这村,就没这店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过了这个村,没这个店
英文翻译:After this village, there is no shop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了:[le]1.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,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。a)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:这个小组受到了表扬。水位已经低了两米。b)用于预期的或假设的动作:你先去,我下了班就去。他要知道了这个消息,一定也很高兴。2.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,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。a)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:下雨了。春天了,桃花都开了。他吃了饭了。天快黑了,今天去不成了。b)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:天一下雨,我就不出门了。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。c)表示认识、想法、主张、行动等有变化:我现在明白他的意思了。他本来不想去,后来还是去了。d)表示催促或劝止:走了,走了,不能再等了!。好了,不要老说这些事了![liǎo]1.完毕;结束:了结。了账。没完没了。一了百了。不了了之。这事儿已经了啦!2.放在动词后,跟“得、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办得了。做得了。来不了。受不了。3.完全(不);一点(也没有):了不相涉。了无惧色。了无进展。4.姓。5.明白;懂得:了然。了解。明了。了如指掌。
这:[zhè]指示代词。指称比较近的人或事物:这个人。这本书。[zhèi]义同“这(zhè)”。用于口语。在口语里,“这”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,通常读zhèi;在“这个”“这些”“这样”“这会儿”“这阵子”中,也常读zhèi。
个:[gè]1.量词。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(有些名词除有专用量词外也能用“个”):一个人。两个单位。2.单独的:个体。个人。3.人或物的体积:大个子。这瓜个儿不小。[gě]见〔自个儿〕
村:1.村庄,农民聚居的地方。也泛指小的居住区:乡村。工人新村。2.具有特定功能的住宿、娱乐与活动处所:度假村。亚运村。3.粗俗:村野。
没:[méi]1.无;没有:屋里没人。我没铅笔。2.副词。未;未曾:没红。没来过。[mò]1.沉下去:沉没。淹没。2.漫过;高过:水深没顶。积雪没膝。3.隐藏:出没无常。4.把财物充公:没收。5.完了;终结:没世(终身)。没齿(一辈子)。6.同“殁”:病没。
这:[zhè]指示代词。指称比较近的人或事物:这个人。这本书。[zhèi]义同“这(zhè)”。用于口语。在口语里,“这”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,通常读zhèi;在“这个”“这些”“这样”“这会儿”“这阵子”中,也常读zhèi。
个:[gè]1.量词。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(有些名词除有专用量词外也能用“个”):一个人。两个单位。2.单独的:个体。个人。3.人或物的体积:大个子。这瓜个儿不小。[gě]见〔自个儿〕
店:1.商店:商店。书店。零售店。2.旅店:客店。住店。
“过了这个村,没这个店”这句话听着像老一辈的唠叨,但仔细琢磨还真藏着生活智慧。比如你逛街看到一件特别喜欢的衣服,心想“下次打折再买”,结果隔周再去店里,发现那款式早被抢光了——这时候你一拍大腿:“哎!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啊!”
核心问题:这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其实核心就八个字:时机不候,选择有价。就像网购限时优惠,犹豫着“要不要凑满减”的功夫,购物车里的爆款可能已经显示“库存不足”。机会往往自带倒计时,错过了特定时间或场景,再想找同样条件可就难了。
有个程序员朋友跟我讲过职场版案例:公司新项目招人时,他想着“等把手头项目做完再申请”,结果两周后岗位招满关闭。更扎心的是,那个团队后来拿到了年度创新奖。这种“等准备好了再行动”的思维,反而容易让人困在准备期,错失跃升台阶。
现代人为什么更难把握“这个村”?现在选择看似更多了,其实决策成本反而更高。就像用外卖软件挑半小时,最后吃的还是常点的那家。信息爆炸时代,我们容易陷入“下一个会更好”的幻觉,殊不知每个选项背后的时间窗口、资源匹配度都在动态变化。有个做风投的前辈说过:“看见八十分的机会就该伸手,别总幻想后面还有一百分的。”
我倒觉得这个谚语在提醒我们:既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,也要培养果断的行动力。就像追公交车,远远看见车灯亮着,你是选择小跑几步,还是站在原地等“下一班肯定更空”?现实往往是,你等的下一班可能挤得更满,甚至临时改道了。
下次遇到心动的工作机会、值得深交的人,或者转瞬即逝的夕阳美景,不妨想想胡同口那家消失的老字号包子铺——当时觉得“明天再来买也一样”,谁知拆迁通知说来就来。有些美好,真的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闪着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