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bù bā cūn,hòu bù bā diàn
成语解释: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。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。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回:“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,错过了宿店。来到这里,前不巴村,后不巴店,欲投贵庄借宿一宵,明日早行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左右无靠
繁体字形:前不巴邨,后不巴店
英文翻译:Qianbuba village, hoububa store
前:1.方位词。在正面的(指空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门。村前村后。2.往前走:勇往直前。畏缩不前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头里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前排。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。4.方位词。过去的;较早的(指时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天。从前。前几年。前功尽弃。前所未有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5.方位词。从前的(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):前政务院。6.方位词。指某事物产生之前:前科学(科学产生之前)。前资本主义(资本主义产生之前)。7.方位词。未来的(用于展望):前程。前景。事情要往前看,不要往后看。8.前线;前方:支前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巴:1.盼望:巴不得。朝(zhāo)巴夜望。2.紧贴:爬山虎巴在墙上。3.粘住:粥巴了锅了。4.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:锅巴。5.挨着:前不巴村,后不巴店。6.张开:巴着眼瞧。天气干燥,桌子都巴缝儿啦。7.周朝国名,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。8.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。9.姓。10.压强的非法定计量单位,符号bar。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100万达因作用力,压强就是1巴,合100000帕。从前气象学上多用毫巴,现已改用百帕。11.巴士:大巴。中巴。小巴。
村:1.村庄,农民聚居的地方。也泛指小的居住区:乡村。工人新村。2.具有特定功能的住宿、娱乐与活动处所:度假村。亚运村。3.粗俗:村野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巴:1.盼望:巴不得。朝(zhāo)巴夜望。2.紧贴:爬山虎巴在墙上。3.粘住:粥巴了锅了。4.粘在别的东西上的东西:锅巴。5.挨着:前不巴村,后不巴店。6.张开:巴着眼瞧。天气干燥,桌子都巴缝儿啦。7.周朝国名,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。8.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。9.姓。10.压强的非法定计量单位,符号bar。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100万达因作用力,压强就是1巴,合100000帕。从前气象学上多用毫巴,现已改用百帕。11.巴士:大巴。中巴。小巴。
店:1.商店:商店。书店。零售店。2.旅店:客店。住店。
“前不巴村,后不巴店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进退两难的状态:往前找不到落脚点,往后又没法回头。这种尴尬的处境,生活中还真不少见。
比如你开车自驾游,导航突然失灵,手机没信号,周围全是荒山野岭。想继续开吧,油箱快见底了;想调头吧,刚经过的加油站早被甩在几十公里外。这时候你一拍方向盘:“这不就是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吗?”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这么发达,这种场景还常见吗?其实换个角度看,职场里的“卡壳期”就是典型例子。刚辞职还没找到下家,社保断缴、收入归零,每天刷招聘软件刷到眼花。待业时总担心错过机会,随便接个offer又怕选错赛道,这种纠结和成语里描述的状态异曲同工。
我有个朋友创业时遇到过类似困境。产品研发投入大半积蓄,市场反响却平平。继续烧钱可能血本无归,直接放弃又舍不得前期投入。他苦笑着说自己像“卡在滚筒洗衣机里的袜子”——既转不上去,又沉不下来。你看,用现代场景理解老成语,反而更鲜活。
其实这种“中间状态”未必全是坏事。去年我在徒步时迷路,天色渐暗时发现片林中空地。虽然前后无人烟,但意外看见漫天星河,还拍到张获奖的摄影作品。所以有时候,暂时找不到方向未必是绝境,反而可能遇见计划外的惊喜。
下次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深呼吸三次。想想这个成语,它提醒我们:困境往往伴随着转机。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,越是暗处越显光亮。重要的是保持观察力,说不定下一个路口,就有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在等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