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 tiān zā dì
成语解释:形容规模大,数量多。
成语出处:明·屠隆《彩毫记·归隐山泉》:“那管他翻云覆雨把冤家构,连天匝地兵戈斗,真个是一往冥鸿不可求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連天帀地
英文翻译:All the time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匝:1.;圈:绕树三匝,无枝可依。2.环绕:清渠匝庭堂。3.遍;满:匝地。匝月(满一个月)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连天匝地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雅,但实际生活中它依然鲜活。比如大雪纷飞的冬季,人们常会说:“这场雪下得连天匝地,院子里堆的雪人都快跟屋檐齐平了。”这里既描述了雪花密集覆盖天地的景象,又用生活化的比喻让画面感更强。
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自然现象吗?当然不是。某次跨年晚会散场时,我亲眼见过这样的场景:广场上的人群连天匝地,闪烁的手机屏幕像银河落在地面。成语在这里被用来强调“量级”与“包围感”,说明它不仅适用于传统语境,也能生动刻画现代社会的密集场景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当我们说“短视频平台上的信息连天匝地涌来”,其实是在表达两层意思——既形容数量庞大,又暗示着某种压迫感。这种双重性让成语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。比如家长辅导作业时,可能会苦笑着说:“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连天匝地,我差点招架不住。”这种幽默化的使用,反而更贴近当代人的日常表达。
用这个成语要注意什么?关键要抓住“天地之间都被填满”的核心意象。曾听导游这样介绍梯田景观:“春天的油菜花开得连天匝地,站在观景台就像掉进了金色海洋。”这里没有直接说“很多花”,但通过空间感的营造,让人瞬间理解景色的壮阔程度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自带“三维立体感”。相比“铺天盖地”侧重平面覆盖,“连天匝地”更强调从地面到天空的立体包围。就像最近暴雨季节,朋友圈有人写道:“乌云连天匝地压下来,雨还没落,呼吸已经变得沉重。”这种用法精准捕捉到了天气带来的心理压迫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本身带有文学色彩,日常使用时可以适当“接地气”。记得邻居阿姨吐槽网购节快递:“纸箱子堆得连天匝地,楼道都快变成迷宫了。”这种生活化的改造,既保留了成语的韵味,又让表达更鲜活有趣。语言本就是流动的,关键是用得贴切传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