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n tiān zā dì
成语解释:铺天盖地。
成语出处:宋·范成大《雪复大作六言》:“遥想漫天匝地,近听穿幔鸣窗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形容众多而密集
繁体字形:漫天帀地
英文翻译:overspread
漫:1.到处都是;遍:漫山遍野。黄沙漫天。漫天大雾。2.广阔;长:漫长。长夜漫漫。3.不受约束;随便:散漫。漫谈。漫无限制。漫无目的。4.莫;不要:漫道。漫说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匝:1.;圈:绕树三匝,无枝可依。2.环绕:清渠匝庭堂。3.遍;满:匝地。匝月(满一个月)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走在初冬的街头,枯叶打着旋儿落在肩头,忽然想起"漫天匝地"这个词。它像极了去年公司年会时的场景——舞台两侧的投影仪把金色花瓣特效铺满整个宴会厅,前排同事的手机闪光灯此起彼伏,当时有位设计部的姑娘感叹:"这光影效果真是漫天匝地啊。"
为什么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密集的视觉画面?其实它原本描绘的是大雪纷飞或沙尘蔽日的自然景象,比如《水浒传》里"但见朔风凛凛,漫天匝地价下着大雪"。当我们将它迁移到现代语境,那些充满屏幕的弹幕、购物节满减标志,或是地铁站台密密麻麻的广告,都成了这个成语的鲜活注脚。
有次在科技论坛听到创业者说:"现在人工智能的概念简直漫天匝地,但真正落地的产品就像沙里淘金。"这句话让我意识到,成语不仅能描摹具象场景,还能巧妙传达抽象感受。就像咖啡店飘香的早晨,空气里弥漫的咖啡因分子,和社交网络上不断刷新的热点话题,本质上都是某种形式的"漫天匝地"。
有人可能会问:频繁使用这类成语会不会显得夸张?我的观察是,关键在于分寸感。上周参观新媒体艺术展,当三百台无人机组成的银河在夜空中流动时,"漫天匝地"就是最贴切的形容;但若是用来描述普通会议室的装饰气球,反倒会显得用力过猛。
在江南古镇旅游时,见过最动人的"漫天匝地"——清明时节的雨丝混着河岸的柳絮,白墙黛瓦间飘着各家晾晒的蓝印花布。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密度,恰好印证了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运用。就像现在年轻人把"信息爆炸"说成"推送通知漫天匝地",既保留了古语的韵味,又增添了时代气息。
语言学家常说成语是文化的活化石,我倒觉得它们更像可调节的镜头。透过"漫天匝地"这个取景框,既能捕捉到旧时风雪夜归人的苍茫,也能对准当下数字洪流中的信息焦虑。下次遇见铺天盖地的银杏叶或双十一广告时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,或许能发现习以为常的景象里藏着的新鲜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