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 lèi bǐ shì
成语解释:见“连类比物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·子二》:“《申子》与《商君书》,皆《韩非》之类,然其连类比事,不逮《韩非》远甚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进行对比
繁体字形:連類比事
英文翻译:A series of events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类:1.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:种类。分类。同类。2.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:分成几类。两类性质的问题。3.类似:类人猿。类新星。画虎不成反类狗。4.姓。
比:1.比较;较量:比干劲。学先进,比先进。2.能够相比:近邻比亲。坚比金石。演讲不比自言自语。3.比画:连说带比。4.对着;向着:别拿枪比着人,小心走火。5.仿照:比着葫芦画瓢(比喻模仿着做事)。6.比方;比喻: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。7.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,叫做它们的比,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: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。8.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: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。9.a)“一”加量词在“比”的前后重复,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: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。b)比较高下的时候用“比”,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“跟”或“同”。10.姓。11.紧靠;挨着:比肩。鳞次栉比。12.依附;勾结:朋比为奸。13.近来:比来。14.等到:比及。
事:1.事情:国事。公事。2.事故:出事。平安无事。3.职业:谋事。4.关系;责任:回去吧,没有你的事了。5.从事:大事宣传。6.侍奉;伺候:事亲。不事王侯。
什么是“连类比事”的成语?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类比或比喻,把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,让道理更生动。比如“井底之蛙”,原本讲青蛙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空,现在常用来比喻眼界狭窄的人。这类成语像生活的“翻译器”,把抽象的道理变成具体画面。
有人问:为什么用类比?比如“画蛇添足”,明明是说多此一举,但用添脚的故事来表现,是不是更好记?确实!人脑对故事的记忆比抽象概念强6倍(心理学研究说的)。就像小时候听“龟兔赛跑”,比赛结果早忘了,但“骄傲必败”的道理却刻在骨子里。
举个职场例子: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对应“狡兔三窟”。去年朋友创业,把全部资金押注直播带货,结果平台规则突变,差点血本无归。后来他学乖了,同时做私域社群和线下体验店,反而抗风险能力更强——这就是活学活用的“狡兔三窟”。
这类成语也有局限性吗?当然。比如“亡羊补牢”强调补救,但有人误解为“等出了问题再解决”。我曾见过项目经理用这句话拖延风险预案,结果项目真“亡羊”时,损失已无法挽回。所以用类比要分场景,就像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,关键看怎么用。
最近读到个有趣现象:00后聊天常用“吃瓜”“破防”这些网络词,本质上也是新世代的“连类比事”。语言就像河流,成语是河底的鹅卵石,被水流打磨得圆润光亮。或许再过五十年,“内卷”也会变成成语,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焦虑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“对牛弹琴”原本是褒义词!南北朝有位高僧对着耕牛弹琴,牛居然停止吃草倾听。后来才演变成讽刺说话不看对象。你看,同一个比喻,时代不同,含义竟能完全反转。这提醒我们:理解成语既要懂本源,也要知变化,就像喝茶要品得出新陈之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