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 lèi bǐ wù
成语解释:连:连缀。连缀相类的事物,进行对比。
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 难言》:“多言繁称,连类比物,则见以为虚而无用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进行对比
繁体字形:連類比物
英文翻译:Congener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类:1.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:种类。分类。同类。2.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:分成几类。两类性质的问题。3.类似:类人猿。类新星。画虎不成反类狗。4.姓。
比:1.比较;较量:比干劲。学先进,比先进。2.能够相比:近邻比亲。坚比金石。演讲不比自言自语。3.比画:连说带比。4.对着;向着:别拿枪比着人,小心走火。5.仿照:比着葫芦画瓢(比喻模仿着做事)。6.比方;比喻: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。7.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,叫做它们的比,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: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。8.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: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。9.a)“一”加量词在“比”的前后重复,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: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。b)比较高下的时候用“比”,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“跟”或“同”。10.姓。11.紧靠;挨着:比肩。鳞次栉比。12.依附;勾结:朋比为奸。13.近来:比来。14.等到:比及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连类比物的成语,到底有啥用?举个例子,“井底之蛙”常被用来比喻见识短浅的人。这里的“井底”和“蛙”本无贬义,但组合在一起,画面感瞬间拉满,让人联想到被困在狭小空间里的局限感。这种表达方式,比直接说“你见识少”更生动,也更容易让人接受。
为什么古人爱用类比?比如“对牛弹琴”形容说话不看对象。牛和琴本不相关,但组合后立刻传递出“白费功夫”的无奈。类比的作用,其实是把抽象的道理“翻译”成具体事物,降低理解门槛。就像给复杂的概念穿上外衣,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。
现代人还适用这种表达吗?看看网络热词“吃瓜群众”,把围观者比作吃瓜的人,既形象又带点自嘲。这种古今相通的智慧,恰恰说明类比是人类思维的底层逻辑。个人觉得,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善用类比反而能成为破局的关键——毕竟谁不喜欢听故事呢?
如何判断类比是否贴切?举个反例:“如鱼得水”本是好比喻,但若用来形容沙漠中的植物,就成了黑色幽默。好的类比必须抓住本质关联,就像“雪中送炭”里的雪和炭,看似对立,实则形成救急的完美闭环。这提醒我们,使用类比时要多推敲内在逻辑。
生活中如何培养这种思维?观察菜市场的大妈讨价还价,她们常把价格比作“白菜价”“黄金地段”。这些鲜活案例证明,类比能力不靠天赋,而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。试着把工作中的难题比作拼图游戏,或许就能发现被忽视的解决方法。
最后想说,类比就像思维的桥梁,连接已知与未知。当我们在迷雾中摸索时,它是指引方向的灯塔;在表达受阻时,又是破冰的利刃。下次遇到难解释的概念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像什么呢?答案可能就在眼前最普通的事物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