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ǎn cí cuò yì
成语解释:指写文章、说话时的用词立意。
成语出处: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沿袭》:“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,则遣辞措意,皆相缘以起,有不自知其然者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文章或说话
繁体字形:遣辭措意
英文翻译:Diction
遣:1.派;打发:特遣。遣送。2.排解;发泄:遣闷。消遣。
辞:1.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。2.言语文词:辞令。修辞。3.告别:辞行。4.不接受;请求离去:辞谢。辞职。5.解雇:辞退。他被老板辞了。6.躲避;推托:万死不辞。不辞辛苦。
措:1.安排;安放:措置。手足无措。2.计划办理:筹措。
意:1.意思:来意。2.愿望:满意。3.料想:出其不意。4.事物流露的情态:春意。5.意大利的简称。
“遣辞措意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简单。“遣辞”就是选词,“措意”就是表达意图。合起来就是说,既要挑合适的词,又要准确传递想表达的意思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朋友问你“最近工作怎么样”,你回答“还行”和“虽然压力大,但学到了不少东西”,这两种说法用的词不同,传递的情绪和内容也完全不同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词和意图的结合这么重要?比如同样描述天气热,说“热得像蒸笼”和“温度突破40度”,前者让人联想到闷热难受,后者更偏向客观描述。用不同的词,传递的感受和重点就不同——这就是“遣辞措意”的核心:语言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,更是情绪的雕刻刀。
再看职场中的例子:领导对你说“这个方案需要再调整”,如果换成“这个方案有潜力,但执行细节可以优化”,后者既保留了批评,又用“潜力”“优化”等词传递了积极信号。这种表达方式既能避免打击积极性,又明确了改进方向——措辞的选择直接影响沟通效果,甚至人际关系。
个人认为,现代人尤其需要重视“遣辞措意”。社交媒体时代,一句话被断章取义的风险极高。比如网友评论“这电影真烂”,可能引发粉丝攻击;如果说“剧情节奏和我的期待不太匹配”,既表达了观点,又留有余地。这种语言上的“缓冲设计”,其实是当代社会必备的软技能。
最后分享一个文学案例:鲁迅写孔乙己“排出九文大钱”,一个“排”字既表现了他故作体面的窘迫,又暗含对旧文人迂腐的讽刺。比起直接描写人物心理,精准的用词能让读者自己品出言外之意。这或许就是“遣辞措意”的最高境界:用最合适的语言,触发最深层的共鸣。
下次开口说话或打字前,不妨多想三秒:这个词会不会让人误解?这个说法能不能更精准?就像画家调色一样,每个词语的选择,都在悄悄改变整幅沟通画卷的色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