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
  • shí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 shí zhī cè

成语解释:形容如同金、石一般经久而稳定的策略。
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 冯衍传》:“故信庸庸之论,破金石之策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牢靠的策略

繁体字形:金石之筞

英文翻译:Golden strategy

金石之策的意思
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策:1.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:简策。2.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,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发问,应试者对答:对策。策问。3.我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,形状跟“筹”相似。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诀写在上面以计算乘除和开平方。4.计谋;办法:上策。献策。束手无策。5.谋划;筹划:策反。策应。6.姓。7.古代赶马用的棍子,一端有尖刺,能刺马的身体,使它向前跑。8.用策赶马:鞭策。策马前进。9.拐杖:扶策而行。

成语评论

金石之策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?其实它说的是一种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坚固可靠的策略。比如有人问:“公司转型时怎么避免失败?”答:“制定一份金石之策,比如提前调研市场、储备资金,再分阶段执行,就能像造房子一样稳扎稳打。”

那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?举个例子:老张创业总想赚快钱,结果屡屡碰壁;朋友劝他:“与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不如静下心设计一份金石之策,先解决产品定位,再逐步拓展用户。”你看,这里既点明了问题,又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向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金石之策和普通计划有啥区别?”关键在于“不可撼动”的特质。比如疫情期间,某连锁餐厅提前布局外卖系统、开发半成品菜,即便堂食关闭也能维持运营——这种既能应对突发危机又能长期生效的方案,才配得上“金石”二字。

我个人觉得,现在很多人追求“短平快”,反而容易忽视底层逻辑。就像种树,只盯着枝叶修剪没用,得先让根系扎进岩石缝隙。工作中遇到复杂项目时,与其焦虑 deadlines,不如花20%时间梳理出金石之策,剩下的80%执行反而更顺畅。

再举个反例:同事小王为了升职疯狂加班,结果身体垮了、效率反而下降。领导提醒他:“努力需要方法论支撑,你的金石之策不该是拼体力,而是优化工作流程。”可见,这个词不仅能用在国家大事上,对普通人的生活规划同样有启发。

下次遇到需要长远布局的事情,不妨多问自己:“这个方案经得起时间考验吗?遇到变数会不会瞬间崩塌?”如果能像铸钟师傅反复淬火锻造那样打磨计划,“金石之策”自然水到渠成。毕竟,真正的稳固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系统化的思考与设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