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 shí zhī jì
成语解释:比喻最安全的计策。
成语出处:汉·陆贾《新语·资执》:“欲辞晋献公譬马之赂,而不假之夏阳之道,岂非金石之计哉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安全的计策
繁体字形:金石之計
英文翻译:A golden plan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计:1.计算:核计。共计。不计其数。数以万计。2.测量或计算度数、时间等的仪器:体温计。血压计。晴雨计。3.主意;策略;计划:计策。巧计。缓兵之计。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。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。4.做计划;打算:设计。为加强安全计,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。5.计较;考虑:不计成败。无暇计及。6.姓。
“金石之计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的含义其实很实在。比如一位工程师在建造跨海大桥时,反复测试材料的耐腐蚀性,又设计了多套应急预案——这种既扎实又周全的方案,就是典型的“金石之计”。成语中的“金石”二字,既象征坚固可靠,也暗含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深意。
有人可能会问:稳妥的计策和急智的决策哪个更重要?其实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再搞装修,金石之计的价值在于构建基础保障。去年某电商平台在“双十一”前升级服务器集群,虽然短期投入大,但避免了系统崩溃的风险。这种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的思维,正是成语的精髓所在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常说的“Plan B”概念,某种程度上与金石之计不谋而合。我观察到不少创业者会在开拓新市场时,同步培育本地化团队,这种双轨并行的策略往往比孤注一掷更容易成功。就像登山者系着安全绳攀登,既保有进取心,又留有回旋余地。
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,有人觉得周全的计划显得笨重。但最近三年全球供应链波动证明,那些提前布局多元化供应商的企业反而更具韧性。这让我联想到古人说的“欲速则不达”——与其追求短期效率,不如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框架,这或许就是金石之计给现代人的启示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重大抉择时,不妨自问:这个决定三年后是否依然有效?就像选择职业方向时,既要考虑当下热门领域,更要评估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。这种兼顾现实与未来的思考方式,本质上就是在践行金石之计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