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óng jīn tiě lèi
成语解释:见“铜筋铁骨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宋濂《秦士录》:“天生一具铜筋铁肋,不使立勋万里外,乃槁死三尺蒿下,命也,亦时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身体健壮
繁体字形:銅筋鐵肋
英文翻译:tough and strong as iron and steel
铜:金属元素,符号Cu,原子序数29。紫红色,富延展性,是热和电的良导体。在湿空气中表面生成铜绿。铜可制多种合金(如黄铜、白铜)及电工器材等,也用于电镀。
筋:1.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:筋骨。2.口语称皮下的静脉管:青筋。3.肌肉的旧称。4.像筋的东西:叶筋。钢筋。
铁:1.金属元素,符号Fe(ferrum)。银白色,质硬,延展性强,纯铁磁化和去磁都很快,含杂质的铁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。是炼钢的主要原料,用途很广。2.指刀枪等:手无寸铁。动铁为凶。3.形容坚硬;坚强;牢固:铁拳。铁汉子。铁饭碗。他俩关系很铁。4.形容强暴或精锐:铁蹄。铁骑。5.形容确定不移:铁定。铁的事实。铁案。6.形容表情严肃:他铁着个脸,没有一丝笑容。7.姓。
肋:[lèi]胸部的两旁:两肋。肋骨。[lē]〔肋脦〕不整洁,邋里邋遢。脦(te)。
“铜筋铁肋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的神功秘籍?其实它用来形容人身体强健或意志坚韧,比如:“老张年轻时干过十年矿工,风吹日晒练就了一身铜筋铁肋,现在六十多岁了还能轻松扛起两袋大米。”这里既点出了体力上的强壮,也暗示了长期磨炼带来的持久耐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铜筋铁肋和钢筋铁骨有什么区别?” 其实两者都强调“坚硬”,但前者更偏向形容“内在支撑力”。比如形容一位手术后坚持复健的患者:“医生都说她能重新走路是个奇迹,全靠那股铜筋铁肋般的求生意志。”这里突出的就不是肌肉力量,而是精神层面的不屈。
在职场中,这个词同样适用。比如:“新来的实习生虽然经验不足,但遇到项目难题时展现出的铜筋铁肋般的钻研劲头,让整个团队都受到鼓舞。”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语境,将“坚韧”延伸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——这或许正是当代社会更需要的“新型钢筋铁骨”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老一辈人用这个词时多指体力劳动者,而年轻人更爱用它形容电竞选手或程序员。比如直播弹幕常飘过:“这主播连续直播12小时手不抖,真·铜筋铁肋!”这种语义迁移恰恰反映了不同时代对“坚韧”的定义变化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我们说“AI系统需要铜筋铁肋般的算法架构”时,这里的“坚韧”究竟指什么?或许在数字时代,这个词正在获得全新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