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ēng kēng qiāng qiāng
成语解释: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或诗词文曲声调响亮,节奏明快
成语出处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28回:“车行时摇动的铿铿锵锵,就如奏细乐一般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声音等
繁体字形:铿铿锵锵
英文翻译:Sonorous and sonorous
铿:形容响亮的声音:铁轮大车走在石头路上铿铿地响。
铿:形容响亮的声音:铁轮大车走在石头路上铿铿地响。
锵: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:锣声锵锵。玉佩锵锵。
锵: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:锣声锵锵。玉佩锵锵。
说到“铿铿锵锵”这个成语,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?或许是一群铁匠挥动锤子敲打烧红的铁块,或许是舞台上锣鼓齐鸣的热烈节奏。这个词本身就像自带音效,读起来仿佛能听见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。那么问题来了——这种充满力量感的成语,究竟适合用在哪些场景里?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建筑工地的清晨。钢筋与水泥柱相碰发出规律的撞击声,吊车铁链在晨光中哗啦作响,工人们喊着号子搬运材料。这样的场景用“工地上铿铿锵锵的声响唤醒沉睡的城市”来形容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工地很吵”更有画面感?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本身的金属质感,又赋予了现代生活的烟火气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形容物理层面的声音吗?其实不然。在描写团队合作时,可以说“会议室里键盘敲击声与讨论声铿铿锵锵交织,像首未完成的交响乐”。这里把电子设备的声音与传统成语嫁接,反而碰撞出科技时代的独特韵律。我常觉得,老成语就像万能调料,关键看厨师怎么搭配新食材。
再换个文艺视角:有位音乐人曾用“吉他的扫弦与非洲鼓的节奏铿铿锵锵对话”描述跨文化音乐融合。这种用法跳出了金属声响的框架,将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转化为听觉上的“硬碰硬”,反而凸显了音乐创作的张力。可见成语的妙处在于,用声音质感传递抽象的情绪碰撞。
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新生代创作者更倾向用这个成语表达“对抗中的协调”。比如描写两代人观念冲突时,可能会写“老式算盘的噼啪声与计算器的按键声在店里铿铿锵锵对峙”。这种用法将物理声响转化为象征符号,让成语承担了超出字面意义的叙事功能。这或许就是语言的生命力——随着时代演进,旧瓶也能装新酒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我们在直播带货中听到“所有商品今晚铿铿锵锵上链接”,这是不是对成语的误用?我倒觉得这种创新用法挺有意思,既保留了词语的节奏感,又赋予了商业场景的动感。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河流,只要传递的意象准确,何必拘泥于原始出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