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ēng
  • qiāng
  • y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ēng qiāng yǒu lì

成语解释: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。铿镪: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。

成语出处:郭小川《痛悼敬爱的周总理》诗:“我们的总理,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;不用语言,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文章或说话等

繁体字形:鏗鏘有力

英文翻译:sonorous and forceful

铿锵有力的意思

铿:形容响亮的声音:铁轮大车走在石头路上铿铿地响。

锵: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:锣声锵锵。玉佩锵锵。
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成语是中文的瑰宝,它们短小精悍,却能传递深刻的力量。比如“破釜沉舟”一词,常被用来形容背水一战的决心。有人问:“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让人一听就热血沸腾?”答案很简单——它用具体动作(砸锅沉船)代替抽象概念,画面感瞬间拉满。试想,若你朋友说“这次考试我一定要拼尽全力”,换成“这次我要破釜沉舟”,是不是更有冲击力?

再来看“铁杵成针”。有人疑惑:“用铁棒磨针这么费劲的事,为什么会被视为励志故事?”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“时间的力量”。现代社会追求效率,但成语提醒我们:持续努力能化不可能为可能。比如工作中遇到复杂项目,与其焦虑,不如每天推进一小步,正如那句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。

成语的运用需要分寸感。有人问:“铿锵有力的成语用多了会不会显得刻意?”我的观点是:关键在于场景。正式演讲中,“力挽狂澜”“当机立断”能增强气场;但日常聊天说“咱们快刀斩乱麻吧”,既接地气又不失力度。就像炒菜放盐,适量提鲜,过量则齁。

最近读到“百折不挠”时深有感触。有人问:“失败那么多次,真有人能不放弃吗?”观察发现,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往往把大目标拆解成了小台阶。比如创业者面对挫折时,不是盯着“百次失败”,而是告诉自己“这是第99次排除错误选项”。这种思维转换,恰是成语传递给我们的智慧。

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:“铿锵”本指金属撞击声。当你说出“字字铿锵”时,其实是在用声音传递文字的力量。下次写文章卡壳,不妨试试用成语点睛——它们就像语言中的瑞士军刀,小巧却多功能。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能让人记住的往往不是长篇大论,而是那句直击人心的“一针见血”。

铿锵有力的造句

  1. 造句 在誓师大会上,王老师的发言铿锵有力,每一句话都说到同学们的心坎上。
  2. 造句 那一天,校长讲了些什么大家都忘了,但周晓婉铿锵有力的演讲,却在同学们的心底里余音绕梁、多日不绝。
  3. 造句 老奶奶问我叫什么,我自豪的并且铿锵有力的答到:雷锋!
  4. 造句 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代表着一个又一个真诚的赤子之心。
  5. 造句 北岛的诗,总是那么铿锵有力。
  6. 造句 铿锵有力: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。铿镪: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。
  7. 造句 他们精神饱满,气宇轩昂,迈着整齐划一,铿锵有力的步伐,到处可见的是他们的朝气和必胜的信念。
  8. 造句 老校长的话铿锵有力,很有教育意义。
  9. 造句 校长的讲话,简明扼要,铿锵有力,效果特别显著。
  10. 造句 这首诗读起来音韵铿锵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