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òu jīn cuò cǎi
成语解释:比喻刻意雕琢文词。
成语出处: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·吴梅村诗》:“无意处虽镂金错采,终觉腻滞可厌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文章
繁体字形:鏤金錯採
英文翻译:Gold inlay
镂:雕刻:雕镂。镂刻。镂花。镂空。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错:1.参差;错杂:交错。错落。这几块砖砌得不齐,错进去了一点儿。2.两个物体相对摩擦:上下牙错得很响。3.相对行动时避开而不碰上:错车。错过了机会。4.安排办事的时间使不冲突:这两个会不能同时开,得错一下。5.不正确:错字。这道题算错了。6.过错;错处:没错儿。出错儿。7.坏;差(用于否定式):这幅画儿画得不错。今年的收成错不了。8.在凹下去的文字、花纹中镶上或涂上金、银等:错金。9.打磨玉石的石头。10.打磨玉石:攻错。
采:[cǎi]1.摘取:采茶。2.选取;搜集:采用。采购。采风。3.挖取(矿藏):采矿。采油。4.神态;精神:丰采。兴高采烈。[cài]1.〔采邑〕也叫食邑、采地、封地。2.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。封地的租税收入,作为卿大夫的俸禄。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。秦汉后的采邑,只是把封地的赋税拨给受封者,作为其俸禄的“食邑”。3.欧洲封建君主赏赐给亲信、贵族或功臣的领地。
“镂金错采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用来形容文字或工艺的精细雕琢,就像在黄金上雕刻、在彩绸上刺绣一样讲究。比如:“这篇散文用词考究,字句间仿佛能看见作者镂金错采的用心。”但问题来了——这样的极致雕琢真的能打动人心吗?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明给暗恋的女生写了封情书,堆砌了“缱绻”“葳蕤”等生僻词,结果对方读得一头雾水。你看,过分追求“镂金错采”,反而可能让真诚被华丽的辞藻掩盖。就像我们装修房子时,贴满金箔的墙面虽然贵气,但住久了眼睛会累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适度的精致确实能提升质感。比如故宫的景泰蓝花瓶,那些掐丝珐琅的纹路,不正是工匠们“镂金错采”的智慧结晶吗?关键是要看场合:商务合同需要精准表达,就别玩文字游戏;而诗歌创作里,恰到好处的雕琢就像给璞玉抛光。
我常觉得这个成语很像现在的“滤镜文化”。给照片加滤镜本无错,但要是把真实的笑容都P成了模板脸,反而失去了本真。文字创作也是如此,与其沉迷于“错采镂金”的技巧炫耀,不如先想清楚:我到底要传递什么样的温度?
最后看个反差案例:老张的获奖演讲稿。开头平实如聊天:“记得那年大雪,我和父亲推着爆胎的三轮车……”直到结尾才用了一句“冰霜磨砺骨,灯火暖归途”的工整对仗。这种有收有放的表达,既保留了“镂金错采”的美感,又让听众记住了真实的故事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