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uí zhū hé bì
成语解释: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。泛指珍宝。
成语出处:元·吴亮《劝忍百箴》:“隋珠和璧,蒟酱筇竹,寒不可衣,饥不可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泛指珍宝
繁体字形:隋珠咊璧
英文翻译:Sui Zhuhe Bi
隋:[suí]1.中国朝代名:隋代。2.姓。[duò]1.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:“既祭,则藏其隋”。2.古同“堕”,垂落。
珠:1.珠子:珠宝。夜明珠。2.(珠儿)小的球形的东西:眼珠儿。泪珠儿。水珠儿。滚珠儿。3.姓。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璧:古代的一种玉器,扁平,圆形,中间有小孔:白璧无瑕。
说到"隋珠和璧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其实它出自《韩非子》,原指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这两件稀世珍宝,现在多用来比喻极其珍贵的事物。比如在讨论文物保护时可以说:"故宫博物院收藏的《千里江山图》,堪称隋珠和璧,每次展出都引发观展热潮。"
有人可能要问:"既然都是形容珍贵,和'价值连城'有什么区别?"这恰是关键所在。隋珠和璧更强调事物本身的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,就像某科技公司最新研发的量子芯片,虽然还没量产,但其突破性技术堪称当代的隋珠和璧。
在当代职场上,这个成语同样适用。比如某互联网大厂的算法团队,聚集了二十多位顶尖工程师,猎头们私下都说:"这些技术人才个个都是隋珠和璧,挖角成功率比中彩票还低。"这种用法既保留了原意,又赋予了时代新解。
我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对"珍贵"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。过去可能更看重物质价值,现在则更注重创新性和独特性。就像自媒体时代,某个博主独特的叙事风格可能成为平台争抢的隋珠和璧。这提醒我们,培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,才是立足现代社会的关键。
若将这个成语用在家庭教育中,可以这样举例:"与其给孩子买昂贵的玩具,不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,这才是真正的隋珠和璧。"这种转化运用,既传承了成语精髓,又符合当下教育理念,展现了语言与时俱进的活力。
观察生活中的隋珠和璧现象,会发现珍贵往往源于持续积累。就像景德镇老师傅手工制作的薄胎瓷,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的打磨,最终成就"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"的传奇。这种由时间沉淀的价值,或许比单纯的稀有更值得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