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i xíng kǎo dǎ
成语解释:非刑:法律外的残酷肉刑。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
成语出处:罗广斌《红岩》第15章:“在渣滓洞对江姐进行非刑拷打,很显然,这是敌人疯狂的报复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刑事等
繁体字形:非刑拷打
英文翻译:torture sb brutally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刑:1.刑罚:徒刑。死刑。2.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:用刑。刑讯。3.古又同“型”。
拷:打:拷打。拷问。拷掠(泛指刑讯)。三拷六问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“非刑拷打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接——就是用不合法的刑罚手段逼人招供。比如古代故事里,官员为了快速破案,可能对嫌疑人用鞭子抽、用烙铁烫,这就是典型的“非刑拷打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方式?坏人不是应该严惩吗?”其实问题就在这里。如果允许随意用刑,冤假错案的概率会大大增加。比如《水浒传》里的林冲被陷害时,高俅的手下就是用酷刑逼他认下莫须有的罪名。你看,滥用刑罚反而可能让真相被掩盖。
现实中,现代法治社会早就禁止了这种做法。比如警察审讯时全程录音录像,律师必须在场,这些规定就是为了防止“非刑拷打”。但偶尔还是有新闻曝出个别执法人员违规,这说明规则需要不断被监督和完善。
我个人觉得,对待“非刑拷打”的态度,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。用暴力解决问题看似高效,实则破坏信任。就像家里教育孩子,打骂可能短期见效,但长期反而会造成隔阂。一个成熟的社会,应该用更理性的方式追求公平。
当然,完全杜绝这种现象需要时间。但至少现在,人们已经有了更强的法律意识。下次看到电视剧里演刑讯逼供的情节,不妨想一想:如果换成现代,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?这种对比能帮我们更珍惜当下的法治环境。
说到底,“非刑拷打”就像一把双刃剑,短期内或许能拿到口供,长远看却会动摇整个司法体系的根基。与其追求速成的结果,不如耐心建设更完善的证据链和审讯制度。毕竟,真正的正义不该建立在恐惧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