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i xíng bī kǎo
成语解释:非刑:法律外的残酷肉刑。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
成语出处:明·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·假虎威古玩流殃》:“他非刑逼拷,打死平民,纳贿诈财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刑事等
繁体字形:非刑偪拷
英文翻译:Torture without torture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刑:1.刑罚:徒刑。死刑。2.指对犯罪嫌疑人的体罚:用刑。刑讯。3.古又同“型”。
逼:1.强迫;威胁:逼迫。咄咄逼人。2.强行索取:逼债。逼供。3.十分接近;靠近:逼真。直逼城下。4.狭窄:逼仄。
拷:打:拷打。拷问。拷掠(泛指刑讯)。三拷六问。
什么是“非刑逼拷”?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对“严刑逼供”的误用或变形,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这个成语。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字面理解:它可能指用不合法的刑罚手段强迫他人认罪。这种行为在历史上真实存在,比如古代冤案中,官员用酷刑逼人招供,导致许多无辜者蒙冤。
那为什么有人会用“非刑逼拷”这样的方式?背后的核心问题是权力滥用。当执法者急于破案或达成目的时,可能忽略程序正义,选择走捷径。比如明朝锦衣卫的“诏狱”中,犯人常被拷打致残,但最终获得的供词真实性存疑。这里的关键矛盾是:效率与公平,到底哪个更重要?
现代法治社会如何避免类似情况?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和证据规则。2013年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平反时,法院特别指出当年审讯存在诱供嫌疑。这说明程序合法的重要性——哪怕结果正确,手段错误同样会摧毁司法公信力。就像做饭不能用地沟油,破案也不能用非法手段。
个人认为,杜绝“非刑逼拷”思维需要双管齐下。一方面完善制度设计,比如全程录音录像;另一方面培养执法者的法治信仰。我曾在旁听庭审时注意到,法官反复强调“孤证不能定案”,这种对证据链的严苛要求,正是防止冤假错案的关键防线。
换个角度看,技术进步也在改变审讯方式。DNA鉴定、大数据分析让真相更容易浮出水面,不再需要依赖口供。就像现在没人会用算盘计算卫星轨道,审讯也该告别棍棒相加的落后模式。当我们用更科学、更人性的方式追求正义,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文明。
最后值得思考的是:每个人都可能是程序不公的潜在受害者。保持对权力的警惕,支持司法改革,其实是在保护自己。下次看到“破案神速”的新闻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个过程合法吗?毕竟,真正的正义不仅要实现,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