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i zhàn zhī zuì
成语解释:罪:罪过。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战争失败的托词
繁体字形:非戰之辠
英文翻译:Crime of non war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战:1.战争;战斗:宣战。停战。持久战。商战。2.进行战争或战斗:战胜。百战百胜。愈战愈勇。3.姓。4.发抖:寒战。打战。胆战心惊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提到“非战之罪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“明明很努力,结果却不如预期”的场景。比如,一个团队精心策划了一个项目,却因为市场突然变化而失败,这时候有人感叹:“这次失败真是非战之罪啊!”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,问题不在团队的能力或执行上,而是遇到了不可控的外部因素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非战之罪”呢?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行动本身,而是外界条件或意外事件导致的。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项羽败走乌江时,曾仰天长叹:“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”他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没有问题,失败是老天爷不帮忙——这种心态放在今天,可能就像考试前复习充分却因为突发高烧而发挥失常的学生。
有人可能会问:用这个成语是不是在推卸责任?其实不完全如此。比如某公司新产品因竞争对手突然降价而滞销,负责人说:“这次销量未达标实属非战之罪。”这句话既承认了结果,也客观指出了市场环境的变化。关键在于是否真的存在不可抗力,而不是找借口逃避问题。
生活中的例子更接地气。比如朋友约好郊游却遇上台风,大家无奈取消计划时可以说:“精心准备的行程泡汤了,真是非战之罪。”这种用法既表达了遗憾,又不会让组织者感到自责。毕竟天气预报都难以准确预测台风路径,谁又能控制天气呢?
在我看来,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理性看待成败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,很多人容易把失败归咎于自己。适当地用“非战之罪”思考,就像给心理加了层缓冲垫——既不是盲目乐观,也不是消极否定,而是客观分析内外部因素。就像农民辛勤耕种却遇到冰雹,这时候说“收成不好非战之罪”,反而能让人更快调整心态,准备来年再战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不能滥用。如果每次遇到挫折都认为是“非战之罪”,可能会忽略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。比如学生考试总发挥失常,就不能简单归因于“运气不好”,而要检查是否存在心理素质或复习方法的问题。关键是在承认外部影响的同时,保持反思和改进的动力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:我发现年轻一代用这个成语时,常带着点自嘲的智慧。比如游戏玩家组队挑战副本失败,队友调侃说:“这波团灭纯属非战之罪,策划把BOSS设计得太变态了!”这种轻松的表达方式,反而化解了挫败感,让人更快重振旗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