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àn
  • zhī
  • g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ì zhàn zhī guó

成语解释:指四面平坦,无险可守,容易受攻击的地方。

成语出处:《商君书 兵守》:“四战之国贵守战,负海之国贵攻战。”《史记 乐毅列传》:“赵,四战之国也,其民习兵,伐之不可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四戰之國

英文翻译:place open to attack from all directions

四战之国的意思
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战:1.战争;战斗:宣战。停战。持久战。商战。2.进行战争或战斗:战胜。百战百胜。愈战愈勇。3.姓。4.发抖:寒战。打战。胆战心惊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四战之国”这个成语,最早用来形容四面受敌、战略处境危险的国家。比如战国时期的韩国,夹在秦、楚、魏之间,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多国围攻。如今这个词也常被引申为“处于多方竞争压力下的困境”。举个例子:某科技公司刚推出新产品,就面临同行价格战、供应链波动、政策调整和用户需求变化,真像极了现代商业版的“四战之国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四战之国”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?其实关键在于“无法集中力量应对单一威胁”。就像打游戏时被怪物从四个方向包围,转身防御的瞬间就可能露出破绽。历史上赵国在长平之战前,既要防西边的秦国,又要警惕北方的匈奴,最终被秦军抓住机会一举击溃。

不过换个角度看,“四战之地”也可能催生特殊生存智慧。三国时期的荆州号称“兵家必争之地”,虽然刘备集团在此屡遭变故,但也正是这种高压环境,逼出了诸葛亮“联吴抗曹”的战略创新。就像现在某些创业公司,在巨头环伺中反而能通过差异化服务找到突破口。

我个人观察发现,现代人生活中也常遇到“四战之国”式困局。比如职场新人同时要处理上司要求、同事关系、技能提升和家庭期待。这种情况下,与其焦虑四面出击,不如学学围棋中的“做活”思维——先确保基本生存空间,再伺机寻找突围机会。

有趣的是,地理上的“四战之国”往往交通便利、资源丰富,这和它的危险性形成矛盾统一。这提醒我们:危险与机遇本是一体两面。就像十字路口的商铺虽然竞争激烈,但客流量也最大。关键是如何把地理劣势转化为信息枢纽优势,北宋的汴京城便是典型案例。

面对多线压力时,或许可以借鉴战国纵横家的策略——动态调整优先级。昨天需要重点防范的对手,今天可能变成合作伙伴。这种灵活性,恰恰是“四战之国”生存哲学留给现代人的宝贵启示。毕竟,真正的安全从来不靠铜墙铁壁,而在于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。

四战之国的造句

  1. 造句 囗中八,乃四战之国、四分之邦、喘息之象。
  2. 造句 仅此一点,中原四战之国无法匹敌也。
  3. 造句 魁以治内,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。
  4. 造句 至于韩国,虽也有机会,然四战之国,终无机会。
  5. 造句 赵葱虽是王族公子,然赵国自立国起便是四战之国,公室子弟大多都是有一身武艺,面对对方将领也是毫无畏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