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àn wú rén sè
成语解释:脸色没有一点血色。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李将军列传》:“会日暮,吏士皆无人色,而广意气自如,益治军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
繁体字形:靣無人色
英文翻译:look ghastly pale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“面无人色”这个成语,到底该怎么用?想象一下:深夜独自看恐怖片,朋友突然从背后拍你肩膀,你吓得浑身一抖,脸色煞白——这时候用“他吓得面无人色”就特别贴切。这个成语像放大镜,能把人瞬间的惊恐状态精准放大。
为什么说它特别适合描述突发惊吓?因为它不仅强调脸色变化,更暗示了心理冲击的剧烈程度。比如急诊室护士回忆:“车祸伤员被推进来时,家属的脸唰地没了血色,嘴唇都在发抖。”这里的“面无人色”既画出了生理反应,又带出事件本身的严重性。
现代生活中还有适用场景吗?当然有。连续加班三天的程序员揉着太阳穴说:“昨晚照镜子,发现自己面无人色。”这时候成语就变成了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生动写照,比直接说“脸色差”更有画面冲击力。
有人问,这个成语会不会过时?我倒觉得它像变色龙,总能找到新的生存土壤。当外卖小哥在暴雨天摔了电动车,浑身湿透却急着检查餐盒是否破损时,那个挂着雨水的苍白侧脸,不就是“面无人色”的当代演绎吗?
文学创作中如何运用更自然?试着把成语拆解成动作:颤抖的手指抓住椅背,血色从额头开始消退,瞳孔因为震惊微微放大。当这些细节铺垫到位,“面无人色”就不再是生硬的标签,而是水到渠成的情绪爆发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诊断功能。古人用“面无人色”不只是描述外貌,更像在提醒:该休息了,该处理心理创伤了,该重视突发事件的影响了。它既是形容词,也是隐形的警示灯。
下次在地铁里看到有人盯着手机突然脸色发青,或许就是股票大跌的实时推送让他“面无人色”。这个诞生于农耕时代的成语,依然能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注解,恰说明人类面对冲击的本能反应,古今并无二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