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àn wú cán sè
成语解释:惭:羞愧。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。
成语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》:“若以爱民惜库物,遭大王杀死,仆见先王于地下,面无惭色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不惭愧
繁体字形:靣無慚色
英文翻译:Look shameless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惭:惭愧:羞惭。大言不惭。自惭形秽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“面无惭色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脸上没有羞愧的神色”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即使做了错事或尴尬的事,依然表现得毫不在意。比如:小明考试时偷看同桌的答案被老师当场抓住,但他不仅没脸红,反而挺直腰板说“我只是在检查试卷有没有漏题”——这种理直气壮的态度,真算得上是“面无惭色”了。
为什么会有人能做到“面无惭色”?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两种心理:一种是当事人真心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错,比如坚持独特价值观的艺术家拒绝迎合市场,面对批评时依然昂首挺胸;另一种则可能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,比如推销员明知产品有缺陷,却依然滔滔不绝地夸赞它的优点。
记得去年参加社区会议时,有位邻居把垃圾分类错误被志愿者提醒。他非但没道歉,反而指着远处的垃圾桶说:“你们标识贴得不够明显,这明明是你们的问题!”说话时眉毛都不动一下。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:“面无惭色”有时候不仅是个人特质,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——当承认错误带来的代价过高时,人们可能会选择用“不羞愧”来避免被指责。
历史上也不乏典型案例。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曾被人诬陷偷玉璧,遭毒打后回家第一句话竟是问妻子:“我的舌头还在吗?”得到肯定答复后,他笑着说:“只要三寸之舌尚存,何愁不能成事。”这种在逆境中保持镇定的态度,正是“面无惭色”的正面演绎,展现了目标明确者的心理韧性。
不过在生活中,我们更需要辩证看待这种现象。同事小王上周把团队项目的失误全推给新人,开会时还能镇定地分析“经验不足导致的连锁反应”。这种把“面无惭色”用在推卸责任的情况,反而会破坏团队信任。可见,关键不在于是否表现出羞愧,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经得起道德考量。
当我们下次遇到“理不直气也壮”的人时,或许可以多问一句:这份镇定背后是清醒的认知,还是逃避的借口?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,如何在保持自信与正视错误之间找到平衡点,或许比单纯评判“该不该惭愧”更有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