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àn sè rú tǔ
成语解释:见“面如土色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回:“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,罔知所措,面色如土,奔到廊下,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。”《西湖二集·吴越王再世索江山》:“董昌面色如土。众兵都面面厮觑,不敢则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惊恐
繁体字形:靣色如土
英文翻译:as white as ashes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土:1.土壤;泥土:黄土。黏土。土山。土坡。土堆。2.土地:国土。领土。3.本地的;地方性的:土产。土话。这个字眼太土,外地人不好懂。4.民间的;民间沿用的;非现代化的(区别于“洋”):土法。土专家。土洋并举。5.不合潮流;不开通:土里土气。土头土脑。6.未熬制的鸦片:烟土。7.姓。
“面色如土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脸色像泥土一样灰暗,用来形容人受到惊吓或极度恐惧时的状态。比如:“小明不小心打碎了爷爷珍藏的古董花瓶,看到碎片散落一地,他顿时面色如土,站在原地不敢动弹。”这个场景里,小明因为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,内心的慌乱直接反映在了脸上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泥土”来形容恐惧?其实泥土的颜色灰黄暗淡,和人在受惊时因血液流动变化导致的苍白或发青脸色相似。这种比喻既形象又贴近生活,比如:“公司突然宣布裁员名单时,老张听到自己的名字,面色如土,手里的文件哗啦一声掉在地上。”这里的对比让情绪表达更直观。
再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:“第一次上台演讲的小美,刚走到话筒前就发现准备好的稿子不见了,她面色如土,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。”这时候的“面色如土”不仅描述了紧张,还暗示了突发状况带来的无助感。试想,如果换成“脸色发白”或“惊慌失措”,是不是少了点画面感?
关于这个成语的使用,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它更适合形容瞬间的剧烈情绪变化。比如在悬疑小说里:“当侦探指出凶手就在在场者中时,原本谈笑风生的王老板突然面色如土,手中的红酒杯微微颤抖。”这种戏剧化的转折,用“面色如土”比平铺直叙更能调动读者想象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打通了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的关联。现代人虽然不会经常“吓得脸色发青”,但遇到快递显示签收却找不到包裹、手机掉进厕所下水道这种当代版“惊恐瞬间”,那种头皮发麻的体验其实和“面色如土”的本质是相通的——都是人类面对意外时最本能的反应。
最后留个小思考:在注重表情管理的现代社会,“面色如土”的现象是不是变少了?或许正因为如此,这个诞生于观察生活的成语,反而成为了我们理解古人情感世界的一扇小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