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u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è rú sǐ huī

成语解释:比喻脸色惨白难看。

成语出处:唐 皇甫枚《三水小牍 王知古》:“保母忽惊叫仆地,色如死灰,既起,不顾而走入宅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脸色惨白难看

繁体字形:色如死灰

英文翻译:white about the gills

色如死灰的意思
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灰:1.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:炉灰。烟灰。2.尘土:灰尘。3.特指石灰:抹灰。4.像木柴灰那样的颜色。5.消沉失望:灰心。

成语评论

色如死灰,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?它到底用来形容什么状态呢?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当有人突然得知亲人病危的消息,脸色瞬间变得像烧尽的灰烬般惨白,整个人僵在原地说不出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"色如死灰"。

有人会问:这个成语和"面如土色"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都形容惊恐状态,但"色如死灰"更强调生命力的丧失感。就像熬夜三天赶工的程序员突然发现代码全被误删,那种从瞳孔开始扩散的绝望灰败,比单纯的害怕更令人揪心。

我们为什么会用颜色比喻情绪?这其实反映了汉语的形象化思维。就像"面红耳赤"对应愤怒,"唇若涂朱"描写健康,颜色的视觉冲击能瞬间传递情绪温度。有次我在急诊室见过一个车祸伤员家属,她接电话时整张脸褪去血色,仿佛被抽走灵魂的石膏像,这个画面十几年后依然清晰。

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适用吗?虽然听起来像古文,但在描写剧烈情绪波动时依然鲜活。比如求职者打开面试结果邮件时颤抖的双手,高考生查分时突然凝固的表情,这些瞬间如果用"色如死灰"来描写,比直白的"很害怕"更有画面穿透力。

有人可能觉得这类成语过于夸张。但仔细观察生活,当人遭遇重大打击时,生理反应确实会出现面色改变。医学上称为"血管迷走神经反应",肾上腺素激增导致毛细血管收缩,这种真实的生理现象,恰好印证了古人创造成语时的观察智慧。

在写作时如何巧妙运用?建议抓住"突变"这个关键词。就像暴雨前的最后一道阳光,要写出脸色从正常到灰败的转折过程。比如:"她笑着拆开快递,当看清文件内容时,笑容像摔碎的瓷片,血色从指尖开始消退,最终整张脸蒙上死灰般的雾气。"

语言就像调色板,每个成语都是特别的颜料。当我们说"色如死灰"时,不仅传递了视觉信息,更打包了心理冲击、生理反应和情节转折。下次写小说或讲故事时,不妨试试这个自带BGM的成语,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。

色如死灰的造句

  1. 造句 某色如死灰,僵立道左,殆不能去。
  2. 造句 没想到他刚起来,就站立着不动了,双眼突出,色如死灰,死瞪着刘某,容貌也开始变得丑恶狰狞起来。
  3. 造句 校导主任面色如死灰般地看着眼前的三个人,最让他心痛的是林飞,他没有想到林飞会打架。
  4. 造句 却见他面色如死灰般苍白,嘴角还一直在不停的吐血。
  5. 造句 这一记硬碰之下,问天的面色如死灰般难看,黑红的血液从他的嘴角不住的流出!轰轰轰……
  6. 造句 哪知他的手刚要伸出去时,突然脸色大变,色如死灰,那想要伸出的手掌竟然没能伸出。
  7. 造句 妇人斜倚在床上,怀中抱着一个幼儿,那孩子看来只有两岁左右,与身子比起来脑袋大得出奇,皮肤色如死灰,也是瘦得只剩一把骨头。
  8. 造句 脚链摩擦石板的声音有节奏的响起,顺着石牢不停的兜圈,大家像是中了咒语,色如死灰的瞪大眼睛追随这恐怖的响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