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ū gōng jìn lì
成语解释:见“鞠躬尽瘁”。
成语出处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恭敬谨慎
繁体字形:鞠躳儘力
英文翻译:work with utter devotion
鞠:1.抚育:鞠养。鞠育。2.古代的一种实心球。皮制,里面填毛:蹴鞠。3.弯曲:鞠躬。4.古又同“鞫”。5.古又同“菊(jú)”。
躬:1.自身;亲自:躬逢。反躬自问。躬行实践。2.弯下(身子):躬身下拜。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"鞠躬尽力"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?其实它常和另一个成语连用,完整版是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。这个组合成语出自诸葛亮的《后出师表》,原意是说用尽全部心力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。那么问题来了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"拼命三郎"式的奉献吗?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抗疫期间,很多医护人员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,防护服里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。这种近乎透支的付出,算不算现代版的"鞠躬尽力"?其实成语传递的不仅是拼命精神,更是对自己职责的敬畏——就像老张师傅在工厂质检岗位坚守四十年,他说"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人命,马虎不得"。这种朴素的职业操守,正是成语精神的延续。
有人可能会问:拼命工作会不会过犹不及?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那些真正践行"鞠躬尽力"的人,往往不是被动加班,而是出于对工作的深层认同。就像程序员小王开发无障碍软件时说:"想到视障朋友能通过我的代码'看'世界,熬几个通宵都值得。"这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,让付出变得更有韧性。
换个角度看,成语中的"力"不仅是体力,更包含智慧与创造力。有位小学班主任就很有新意:她把数学课搬进操场,用跳房子游戏教四则运算。看似轻松的教学设计背后,是连续两周熬夜研究教学法的用心。这种与时俱进的"尽力",或许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。
有个值得深思的现象:当我们用"尽心尽力"代替"鞠躬尽力"时,职场氛围反而更健康。某互联网公司试行"目标管理制"后,员工主动为项目增补创意方案,有位产品经理说:"现在不是比拼加班时长,而是看谁真正解决了用户痛点。"这种转变说明,传承传统文化精髓需要找到与现代价值的接合点。
最后想到个有趣的对比:古时候诸葛亮"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"是鞠躬尽力,今天航天团队在发射基地吃泡面攻关技术难题,何尝不是另一种星辰大海的奔赴?或许形式在变,但那份"既然选择远方,便风雨兼程"的执着始终相通。这种精神传承,恰似接力火炬,总能在不同时代找到新的持炬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