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lì ér wéi
成语解释:尽:全部用出;为:做。用全部力量去做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以若所为,求若所欲,尽心力而为之,后必有灾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全力而为
繁体字形:儘力而為
英文翻译:do everything in one's power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“尽力而为”这个成语,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“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事,但不过分强求结果”。比如考试前,你熬夜复习了所有知识点,但最后成绩依然不理想,这时候你可能会对自己说:“我已经尽力而为了。”这句话既承认了努力的过程,也接纳了结果的不可控。
为什么人们常说“尽力而为”而不是“必须成功”?其实,这背后藏着一种智慧。生活中许多事情并非单纯依靠努力就能改变。比如工作中遇到团队项目失败,你可能会反思:“我已经拼尽全力沟通协调,但市场变化太快,这不是我能左右的。”这时候,“尽力而为”反而成了缓解焦虑的解药——它让人学会区分自己能掌控的部分和需要放手的部分。
有人会问:“尽力而为会不会变成躺平的借口?”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“尽力”。真正的尽力而为,是像运动员训练时那样,每天早起加练半小时、反复研究对手录像,即便知道可能拿不到奖牌;而假装的尽力,则是随便应付后就说“我试过了”。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。
我观察到,现代社会特别容易陷入“结果至上”的焦虑。有个朋友创业三年始终不温不火,但他坚持优化产品细节、维护客户关系。他说:“现在我能坦然接受任何结果,因为每个环节都问心无愧。”这种状态或许就是“尽力而为”的最佳诠释——在过程中全情投入,但对结果保持豁达。
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个理念?试试这个方法:每次做重要决定前,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“这件事我能改变多少?”“哪些环节可以优化?”“哪些因素与我无关?”就像备考时,你可以控制复习时间和方法,但无法决定考题难度。把精力集中在可改变的部分,剩下的就交给时间。
最后想说,“尽力而为”不是妥协,而是认清现实后的清醒选择。它像登山时的氧气瓶——既保障你向着顶峰攀登的底气,也提醒你必要时保存体力安全返回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非赢不可的执念,反而能在努力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