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
成语解释:看看两旁的人而谈起别的事情。形容不能正面回答问题而支吾其词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下》:“曰:‘四境之内不治,则如之何?’王顾左右而言他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分句;指有意避开主题,用别的话搪塞过去
繁体字形:顧左右而言他
英文翻译:Gu left and right about him
顾:1.回头看;泛指看。例:回顾。举目四顾。2.拜访:三顾茅庐。3.照管;注意:奋不顾身。顾大局。4.商店或服务行业称前来购买货物或要求服务:惠顾。顾客。5.文言副词。反而:足反居上,首顾居下。6.文言连词。但是;只是:虽年高,顾精神不减。
左:1.方位词。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(跟“右”相对,下2.同):左方。左手。向左转。3.方位词。东:山左(太行山以东的地方,过去也专指山东省)。4.偏;邪;不正常:左脾气。左道旁门。5.错;不对头:想左了。说左了。6.相反:意见相左。7.进步的;革命的:左派。左翼作家。8.同“佐”9.姓。
右:1.方位词。面向南时靠西的一边(跟“左”相对,下2.同):右方。右手。靠右走。3.方位词。西:山右(太行山以西的地方,过去也专指山西省)。4.上15.(古人以右为尊):无出其右。6.崇尚:右文。7.保守的;反动的:右派。右倾。8.同“佑”。9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他:1.“五四”以前“他”兼称男性、女性以及一切事物。现代书面语里,“他”一般只用来称男性。但是在性别不明或没有区分的必要时,“他”只是泛指,不分男性和女性:从笔迹上看不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。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,他就将一事无成。2.人称代词。虚指(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):睡他一觉。唱他几句。盖他三间瓦房。3.指示代词。指别一方面或其他地方:早已他去。留作他用。4.指示代词。另外的;其他的:他人。他乡。他日。5.姓。
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在聊工作进度,对方突然开始大谈周末钓鱼有多好玩;刚问起考试成绩,孩子突然手舞足蹈地讲起学校篮球赛。这时候我们常会说:"这人又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了!"
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?举个职场案例:部门会议上经理问:"新项目进度落后了,大家有什么补救方案?"小李立刻接话:"说到项目,上周我参加行业论坛发现个新技术..."旁边的老张用胳膊肘碰碰同事:"看,小李又在顾左右而言他。"
为什么人们会使用这种说话方式?其实背后藏着微妙的社交智慧。就像上周末我在咖啡馆见到两位阿姨聊天:"你家闺女谈对象了吗?"被问的阿姨笑着掏出手机:"你看我家新养的这只布偶猫..."这种委婉回避既保全了双方颜面,又守住了隐私边界。
这种表达方式在传统文化中早有渊源。记得读《战国策》时,齐国使者面对楚王刁难,不直接回答"齐人多盗",转而描述"民善偷橘",既化解危机又暗藏机锋。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,比如当亲戚追问婚恋状况时,指着窗外说"今天天气真好"。
有人认为这是逃避问题的表现,我倒觉得要分场景看待。就像朋友聚会时有人突然聊起敏感话题,用"顾左右而言他"转移焦点,其实是维护氛围的润滑剂。但若是医生问诊时病人闪烁其词,就可能延误治疗时机。关键在于把握"绕开话题"与"解决问题"的平衡点。
观察发现,当代年轻人更善于创新运用这个成语。短视频平台上常见这样的对话:"你这月又月光了吧?""快看这个新游戏皮肤多酷!"弹幕马上飘过满屏"典中典顾左右而言他"。这种网络化的演绎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。
说到底,"顾左右而言他"就像语言中的太极推手,用好了是情商高的体现,用多了却可能变成逃避责任的借口。下次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,或许可以试试这招,但记得把握好分寸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