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én shī ér yán
成语解释:扪:摸。一面用手捉虱子,一面谈话。形容不拘细节,随便谈话。亦作“扪虱而谈”、“扪虱倾谈”。
成语出处:唐·房玄龄《晋书·王猛传》:“桓温入关,猛被褐而诣之,一面谈当世之事,扪虱而言,旁若无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谈吐从容
繁体字形:捫虱而言
英文翻译:to talk freely without being awe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high and mighty
扪:按;摸:扪心自问。
虱:1.虱子,昆虫。体小,灰白色。寄生在人、畜身上,吸食血液,能传染疾病。2.某些吸食植物汁液的农业害虫。如稻飞虱、木虱、粉虱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“扪虱而言”这成语听起来有点怪?其实它背后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故事。这个成语出自《晋书》,讲的是东晋名士王猛一边捉衣服上的虱子,一边淡定地和权贵桓温讨论国家大事。核心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捉虱子”这种不雅的动作来形容从容自信的状态?其实啊,这恰恰体现了古代名士不拘小节、专注正事的豁达态度——虱子挠我的痒,但别想挠乱我的心!
举个职场例子:同事小张在项目汇报会上被老板当场挑刺,他却像没事人似的,边整理文件边条理清晰地回应质疑。会后大家笑他“扪虱而言”,其实是夸他面对压力时的这份气定神闲。你看,这成语放到今天,说的不就是那些在突发状况下还能保持逻辑在线的高手吗?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大家卫生条件好了,这成语会不会过时?我倒觉得恰恰相反。现代人虽然不用真捉虱子,但谁没遇到过类似“精神虱子”呢?比如微信群里突然@你的质问,视频会议时网络卡成PPT,这时候能稳住阵脚的人,不就是新时代的“扪虱而言”吗?这种临危不乱的特质,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品。
换个角度想,这个成语还暗含了某种生活智慧。就像咱们吃火锅时汤底突然沸腾,溅得满桌都是,有人急着跳脚擦桌子,有人却慢悠悠先捞肉片——后者那种“乱中取静”的能耐,不就是把“扪虱而言”活成了生活哲学?这种态度不是说对问题视而不见,而是懂得区分轻重缓急的智慧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日本至今保留着“風呂敷文化”,就是用布包袱打包物品的手艺。有次见老师傅打包易碎品,外面吵得跟菜市场似的,他手上稳稳打着结,嘴里还能跟客人唠家常。这场景让我瞬间懂了——所谓“扪虱而言”,本质上是种高度专注的状态,外界纷扰反倒成了凸显淡定的背景板。下次遇到糟心事时,不妨试试在心里默念这四个字,说不定真能练出点“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底气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