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ǎng ér yán zhī
成语解释:一般说来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、分句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廣而言之
英文翻译:In a word
广:[guǎng]1.多:兵多将广。大庭广众。2.扩大;扩充:推广。以广流传。3.姓。[ān]同“庵”(多用于人名)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广而言之,成语是中文里的“压缩包”,短短几个字就能装下千百年积累的智慧。比如有人用“海纳百川”形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,你看短视频平台每天上传的内容,不就像无数条溪流汇入数字海洋吗?这时候可能有人问:成语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其实这些老话就像变色龙,总能找到贴合现实的场景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同事小李最近总在朋友圈发“见贤思齐”四个字,原来他跟着健身博主打卡三个月瘦了二十斤。这句出自《论语》的话,放在当代就成了普通人突破舒适圈的宣言。这时候问题来了:成语非得用在正式场合吗?完全不是!小区快递站贴着“和气生财”的书法作品,菜市场大妈吆喝“新鲜蔬菜,物美价廉”,都在不经意间延续着语言的生命力。
我发现有些成语特别像瑞士军刀,能应对各种情况。比如“水滴石穿”,既能形容程序员熬夜改bug的坚持,也能解释为什么每天背五个单词真的有效果。有意思的是,当年轻人用“躺平”对抗内卷时,老一辈可能会搬出“天道酬勤”,这种代际间的语言碰撞,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的活力。
有朋友曾问我:背成语到底有什么用?我的观察是,这些浓缩的表达就像思维快捷键。当你想说“团队合作很重要”时,用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明显更带劲。更妙的是,成语还能跨文化交流,像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这句话,我在国际会议上见外国学者引用时,瞬间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。
语言学家说每个时代都会创造新词汇,但那些流传千年的成语始终在告诉我们:有些道理就像陈年老酒,越沉淀越香醇。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想想“车到山前必有路”,这种穿越时空的智慧,或许能给你意想不到的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