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á shàng sān háo
成语解释:同“颊上三毛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张岱《右匮书自序》:“至其论赞,则淡淡数语,非颊上三毫,则晴中一画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
繁体字形:頰上三毫
英文翻译:Buccal hair
颊: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:两颊。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你听说过“颊上三毫”这个成语吗?它原本是指画家在人物面颊上添加几根毫毛,使形象顿时生动起来。现在多用来形容在关键处稍加润色就能让整体效果焕然一新。比如有位设计师修改海报时,只是在标题周围加了道渐变阴影,原本平平无奇的版面立刻有了立体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画龙点睛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都强调关键细节的重要性,但“颊上三毫”更侧重在已有基础上做微调。就像厨师做菜,最后撒的那把葱花不会改变食材本身,却能激活整道菜的香气。有个真实案例是某手机品牌把电源键从平面改为微弧形,这个0.3毫米的改动让用户盲操作时的手感提升明显。
为什么现代人还需要关注这种传统智慧?在短视频快节奏的今天,很多创作者总想着搞大动作吸引眼球。但观察那些百万赞的爆款内容,往往是精准踩中观众情绪点的某个细节——可能是up主说话时突然放慢的语速,也可能是画面角落一盏摇晃的老台灯。这种“少即是多”的创作哲学,正是颊上三毫的当代演绎。
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个技巧?试着在方案里加入具体数据案例,在邮件开头添加温度感问候语,或者给PPT配上手绘风格图标。记得去年我们团队汇报时,同事把柱状图换成渐变色的立体模型,原本枯燥的销售数据突然像会讲故事了。这些细微调整就像给机器齿轮抹润滑油,能让沟通效率成倍提升。
下次遇到创作瓶颈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有时候解决问题不需要推翻重来,就像给素描画添上高光笔触,给吉他曲加上泛音装饰。生活里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,往往藏在精心设计的细节褶皱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