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á
  • shàng
  • tiān
  • há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á shàng tiān háo

成语解释:颊:面颊;毫:毫毛。给人画像时在脸上添上几根毫毛。比喻文章经润色后更加精采。

成语出处:《晋书 顾恺之传》:“尝图裴楷橡,颊上夹三毛,观者觉神明殊胜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頰上添毫

英文翻译:add a punch line

颊上添毫的意思

颊: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:两颊。

上:[shàng]1.方位词。位置在高处的:上部。上游。往上看。2.等级或品质高的:上等。上级。上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前的:上卷。上次。上半年。4.旧时指皇帝:上谕。5.向上面:上缴。上升。上进。6.姓。7.由低处到高处:上山。上楼。上车。8.到;去(某个地方):上街。上工厂。他上哪儿去了?9.向上级呈递:上书。10.向前进:老张快上,投篮。见困难就上,见荣誉就让。11.出场:这一场戏,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。这一场球,你们五个先上。12.把饭菜等端上桌子:上饭。上菜。上茶。13.添补;增加:上水。上货。14.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;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:上刺刀。上螺丝。15.涂;搽:上颜色。上药。16.达到;够(一定数量或程度):上百人。上年纪。⒁(又shǎng)上声:平上去入。1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1”。见〖工尺〗。18.表示由低处向高处:爬上山顶。19.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:锁上门。考上了大学。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。20.表示开始并继续:爱上了农村。[shǎng]指上声,“上2”shàng⒁的又音。[shang]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:脸上。墙上。桌子上。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:会上。书上。课堂上。报纸上。3.表示某一方面:组织上。事实上。思想上。

添:1.增添;增加:添人。添水。添枝加叶。如虎添翼。添了三十台机器。2.指生育(后代):他家添了个女儿。3.姓。
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
成语评论

颊上添毫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放到生活场景里就很好懂了。比如一位作家在描写人物时,突然加了一句“他笑起来时右脸颊有个小酒窝”,原本平淡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颊上添毫”。

为什么要用这个成语?当我们在讲故事或写文章时,常会遇到“差点意思”的情况。就像画龙忘了点睛,这时候加个细节就像往脸颊点颗痣:同事总爱转笔的小动作,咖啡杯沿的口红印,这些具体特征能让读者自动脑补出完整画面。细节不是装饰品,而是让抽象概念落地的锚点。

记得去年帮朋友修改简历,原本他写“擅长团队协作”,我建议改成“曾用流程图梳理跨部门协作堵点,使项目周期缩短20%”。后来他面试时,HR特意提到这个例子——数据化的细节就像给能力陈述“添了毫毛”,让空泛的描述有了抓手。

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个技能更重要了刷短视频时,为什么有些内容过目不忘?往往是因为某个戳中痛点的细节:比如教做菜不说“火候”,而是“听油锅发出滋啦声就下料”。这种具象化表达,本质上就是在给信息“颊上添毫”。

当然也要注意分寸。就像化妆时腮红打多了会变猴屁股,细节堆砌过度反而模糊重点。上周读小说看到作者用三页描写窗帘花纹,这种“过度添毫”反而让人想跳页——好的细节应该像侦探剧里的关键线索,既亮眼又推动剧情。

下次准备PPT或发朋友圈时,不妨试试“添毫思维”:把“今天好累”换成“踩到地铁口第三级松动台阶时,鞋跟终于断了”,你会发现听众的眼睛突然亮起来。生活本就是一帧帧细节组成的,懂得捕捉这些毫毛般的闪光点,平凡时刻也能讲出动人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