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iān pū bù pò
成语解释:颠:跌倒;扑:拍打。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。形容理论、学说等完全正确;无可辩驳。
成语出处:宋 朱熹《朱子全书》:“既能体之而乐,则亦不患不能守,须如此而言,方是颠扑不破,绝渗漏,无病败耳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顛撲不破
英文翻译:be able to withstand heavy battering
颠:1.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:山颠。塔颠。2.颠簸:路不平,车颠得厉害。3.跌落;倒下来:颠覆。颠扑不破。4.跳起来跑;跑:连跑带颠。跑跑颠颠。5.同“癫”。
扑:1.用力向前冲,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:孩子高兴得一下扑到我怀里来。和风扑面。香气扑鼻。2.把全部心力用到(工作、事业等上面):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。3.扑打;拍打:扑蝇。海鸥扑着翅膀,直冲海空。小孩的身上扑了一层痱子粉。4.伏:扑在桌上看地图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破:1.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:手破了。纸戳破了。袜子破了一个洞。2.使损坏;使分裂;劈开:破釜沉舟。势如破竹。破开西瓜。3.整的换成零的: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。4.突破;破除(规定、习惯、思想等):破格。破例。破记录。5.打败(敌人);打下(据点):攻破城池。大破敌军。6.花费:破钞。破费。破工夫。7.使真相露出;揭穿:说破。一语道破。案子已经破了。8.受过损伤的;破烂的:破衣服。房子很破了。9.讥讽东西或人不好(含厌恶意):谁看那破戏!
大家有没有想过,“颠扑不破”这种成语到底用在哪里最合适?举个栗子啊,比如老张总说“做人要讲诚信”这句话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——你看那些搞诈骗的,最后哪个不是把自己玩脱了?说白了,这种道理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,甭管时代怎么变,它永远站得住脚。
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没有例外情况吗?”哎呦喂,问得好!其实成语本身就是提炼出来的普遍规律。比如说“地球是圆的”这个结论,就算你拿榔头砸、用脚踹,它照样成立,这不就是典型的颠扑不破吗?
不过话说回来,咱们生活中还真有不少看似牢固的东西。就拿手机系统更新来说吧,每次都说修复了旧版本的漏洞,结果新BUG又冒出来了。这时候是不是该说“世上本没有颠扑不破的程序,改的人多了,BUG就藏不住了”?哈哈开个玩笑,但确实说明有些事物需要持续打磨才能接近完美。
说到这儿,突然想起上个月学骑自行车的经历。刚开始总觉得“保持平衡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,结果摔了几次才发现,关键是要学会在动态中调整重心。你看,有些道理需要亲身实践才能嚼出味道,光记成语可不够哦!
最后咱们唠点实在的。现在网上信息满天飞,什么“三天瘦十斤”“月入百万不是梦”的鬼话到处飘。要我说啊,真正颠扑不破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朴素的道理里,就像老话说的“早睡早起身体好”——这话土得掉渣,但试过的人都知道灵得很!
下次遇到人生难题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就像指南针,能帮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方向。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经过千百年的验证还能流传至今,总归有它的道理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