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hán jiāo zhì
成语解释:同“饥寒交迫”。
成语出处:晋·陶潜《劝农》诗:“宴安自逸,岁暮奚冀?担石不储,饥寒交至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形容生活极端贫困
繁体字形:饑寒交至
英文翻译:suffer hunger and cold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交:1.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:交活。交税。交公粮。把任务交给我们这个组吧。2.到(某一时辰或季节):交子时。明天就交冬至了。交九的天气。3.连接;交叉:交界。两直线交于一点。4.相连接的时间或地方:春夏之交。太行山在河北、山西两省之交。5.结交;交往:交朋友。建交。6.友谊;交情:绝交。一面之交。7.(人)性交;(动植物)交配:交媾。杂交。8.互相:交换。交流。交易。交谈。9.一齐;同时(发生):交加。交迫。交集。10.姓。11.同“跤”(jiāo)。
至:1.到:至今。自始至终。至死不屈。2.至于:甚至。3.极;最:至为感谢。你要早来,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。
饥寒交至,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冬天里一阵冷风突然灌进衣领?它的字面意思是饥饿和寒冷同时到来,常用来形容生活陷入极度困苦的境况。但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两种感受组合成成语呢?其实这和旧时人们对抗自然的能力有限有关——当粮食短缺遇上严寒,生存压力会成倍放大。
举个例子:北宋年间某年大雪封山,老张家的存粮只剩半袋糙米,屋顶茅草被狂风掀开,妻子抱着幼儿蜷缩在墙角。这时用“饥寒交至”描述他家境况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很穷”更有画面感?可见这个成语的核心价值,在于用具体感受引发共鸣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物质丰富,这个成语还有使用场景吗?去年台风导致某山区断电断粮三天,志愿者趟着泥石流送去物资时,村长握着他们的手说:“你们再晚来半天,我们真要饥寒交至了。”这个例子说明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精准捕捉特定情境下的集体记忆。
我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可以延伸到心理层面。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初到大城市,交完房租发现余额不足又遇上降温,那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,用“饥寒交至”来形容就很有新意。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,不能把轻微的不适夸张成生存危机。
怎样在写作中用好这个成语?关键在于把握“双重困境”的特质。比如描写创业者资金链断裂又遭遇核心团队离职,可以说“公司正面临饥寒交至的考验”。但若只是描述普通加班,说“饥寒交至想喝奶茶”就会显得不合时宜。
语言就像多棱镜,每个成语都折射着特定的文化光谱。当我们理解饥寒交至背后的生存焦虑,也就读懂了古人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之心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,或许正是汉语最动人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