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ián
  • shǒu
  • jiù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ián shǒu jiù lù

成语解释:一并被杀。

成语出处:明·徐复祚《投梭记·哭友》:“可怜周戴二兄,不听吾言,果然骈首就戮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駢首就剹

英文翻译:Kill at the same time

骈首就戮的意思

骈:1.并列的;对偶的:骈句。骈肩(肩挨着肩,形容人多)。2.姓。

首:1.头:昂首阔步。2.领袖;领导人:元首。首长。3.最先;开始:首创。4.第一;最高:首要。首席代表。5.告发:自首。出首。6.量词。用于诗歌、歌曲等:一首诗。民歌百首。

就:1.凑近;靠近:迁就。避难就易。2.到;开始从事:就位。就业。就寝。就学。就职。3.被;受:就歼。就擒。4.完成;确定:成就。功成名就。生铁铸就的,不容易拆掉。5.趁着(当前的便利);借着(有时跟“着”字连用):就便。就近。就手儿。就着灯光看书。6.一边儿是菜蔬、果品等,一边儿是主食或酒,两者搭着吃或喝:花生仁儿就酒。7.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: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就工作经验来说,他比别人要丰富些。8.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:我就来。您稍等一会儿,饭就好了。9.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: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。大风早晨就住了。10.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:想起来就说。卸下了行李,我们就到车间去了。11.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(前面常用“只要、要是、既然”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):只要用功,就能学好。他要是不来,我就去找他。谁愿意去,谁就去。12.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,次数多,能力强等:你们两个小组一共才十个人,我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。他三天才来一次,你一天就来三次。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,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。13.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,表示容忍:大点儿就大点儿吧,买下算了。14.仅仅;只: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,现在大家都知道了。15.表示加强肯定:我就知道他会来的,今天他果然来了。我就不信我学不会。那就是他的家。幼儿园就在这个胡同里。16.表示假设的让步,跟“就是”2相同:你就送来,我也不要。

戮:1.杀:杀戮。2.并;合:戮力。

成语评论

"骈首就戮"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集体被迫害的场景。比如在电视剧里看到一群无辜村民被绑在广场上,士兵举着刀剑步步逼近,这时旁白可能会说:"这些百姓骈首就戮,连孩童都未能幸免。"不过真实历史中,这种情况往往比戏剧更令人揪心。

为什么用"骈首"这个词?其实"骈"就是并列的意思,像两匹马并排拉车就叫"骈驾"。把很多人的头并列着押赴刑场,这个画面本身就透着深深的绝望。明代方孝孺被株连十族时,史书记载受牵连者"骈首就戮",短短四字背后是八百多条人命。

有个现代案例能帮助我们理解:某公司突然倒闭,所有员工不仅失业,还要共同承担债务。虽然不涉及生命危险,但这种"集体承担恶果"的状态,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成语的引申义。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能找到映射。

我发现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"英勇就义",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。前者强调被动承受,后者着重主动牺牲。就像纪录片里说的:"革命烈士昂首赴死叫就义,俘虏被集体枪决才是骈首就戮。"准确用词才能传递真实的历史重量。

在当今社会,这个词更像一面镜子。当看到网络暴力导致群体抑郁,或是金融诈骗让大批投资人血本无归,我们会警惕那些隐形的"屠刀"。它提醒我们:面对集体困境时,保持独立思考比盲目从众更重要。毕竟历史告诉我们,随波逐流的结果往往最危险。
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古代刑场真的存在"骈首"装置。北京刑部遗址出土过并排设计的木枷,能同时锁住六个犯人的脖子。这种残酷的发明,让成语有了实物佐证。当我们触摸这些历史痕迹时,更能理解成语背后的沉重分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