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āo
  • xià
  • zài
  • k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āo xià zài kǒu

成语解释:犹言信口雌黄。

成语出处:《续资治通鉴·宋仁宗皇祐三年》:“三班吏丛猥,老胥抱文书升堂取判者,皆高下在口,异时长官漫不省察,谨占署而已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说话

繁体字形:高下在口

英文翻译:High and low

高下在口的意思
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
在:1.存在;生存:精神永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父母都在。2.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: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。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。3.留在:在职。在位。4.参加(某团体);属于(某团体):在党。在组织。5.在于;决定于:事在人为。学习好,主要在自己努力。6.“在”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下面多连“不”:在所不辞。在所不惜。在所不计。在所难免。7.表示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条件等:事情发生在去年。在礼堂开会。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。在他的帮助下,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8.正在:风在刮,雨在下。姐姐在做功课。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高下在口”?这个词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“靠嘴定输赢”,但它其实更强调语言表达对结果的影响。比如同事小张和小李同时提交方案,小张因为能条理清晰地说出设计思路,最终被领导采纳,而小李的方案虽然数据扎实,但表达含糊,反而被搁置——这时候就能看出“高下在口”的现实意义。

有人会问:“难道会说话比真本事更重要?”这个问题恰恰点破了这个成语的双面性。在技术岗位招聘现场,面试官让两位工程师解释同一个算法:一位能用生活案例比喻复杂概念,另一位却只会背教科书定义。虽然两人专业水平相当,但前者更容易获得团队合作机会——这时候的“高下在口”其实是在考验信息转化能力。

记得去年社区改造听证会上,有位退休教师用“老树发新芽”比喻旧楼加装电梯,比干巴巴讲政策的干部更能打动居民。这种场景下的“高下在口”不再是单纯的说话技巧,而是把冰冷的数据变成有温度的故事。我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反而放大了这种能力的重要性——就像快递员要把包裹安全送达,思想也要通过精准表达才能准确投递。

但也要警惕“唯口才论”的陷阱。邻居王阿姨曾被理财销售的话术哄得晕头转向,差点把养老钱投进不靠谱项目。这时候的“高下在口”就成了迷惑性武器。所以关键要看话语背后是否有真材实料支撑,就像好吃的包子不能只看褶子漂亮,馅料实在才是根本。

下次看到辩论赛选手妙语连珠时,不妨注意他们如何用“三点式结构”梳理观点:先说结论,再列证据,最后呼应主题。这种表达策略其实暗合了人脑接收信息的规律。与其说这是天赋,不如说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掌握的生存技能——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,能快速抓住别人耳朵的人,往往也更容易抓住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