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āo
  • xià
  • zài
  • sh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āo xià zài shǒu

成语解释:同“高下其手”。

成语出处:宋·叶適《观文殿学士知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》:“同列或二心二意,高下在手,必正色力争,宁亟去,无苟徇,亦以此见排于俗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高下在手

英文翻译:High hand

高下在手的意思
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
在:1.存在;生存:精神永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父母都在。2.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: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。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。3.留在:在职。在位。4.参加(某团体);属于(某团体):在党。在组织。5.在于;决定于:事在人为。学习好,主要在自己努力。6.“在”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下面多连“不”:在所不辞。在所不惜。在所不计。在所难免。7.表示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条件等:事情发生在去年。在礼堂开会。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。在他的帮助下,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8.正在:风在刮,雨在下。姐姐在做功课。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成语评论

高下在手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和“主动权在握”的意思很像。举个例子: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时,老张提前研究了市场数据,会上提出的方案逻辑清晰、数据扎实,其他人听完都点头认可——这时候就能说,老张早就“高下在手”,主导了讨论方向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胜券在握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都强调掌控感,但“高下在手”更侧重行动前的充分准备。比如考试前复习到凌晨的小王,虽然还没看到试卷,但翻书时嘴角带笑的状态,就是典型的“高下在手”。

去年我参加行业辩论赛时深有体会。赛前我们把对手可能提的论点全做了模拟推演,连观众提问环节都准备了三个版本的应答模板。真正上场时,对方刚开口我们就知道怎么反击——这种“底牌足够多”的踏实感,或许就是“高下在手”的最佳注解。

那普通人怎么用这个成语呢?试着想象这样的场景:小区物业要改造花园,李阿姨拿着自己画的绿化设计图,带着业主签名表去开会。当其他人还在纠结要不要改造时,她已经用数据和民意支持掌控了局面。这时候夸她“您这可真是高下在手”,既贴切又显文化。
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现在有了新场景的应用。比如直播带货的主播提前摸清产品卖点,面对突发提问对答如流;或是游戏玩家提前背熟地图攻略,进副本后从容指挥队友。这些用实力铺垫的从容,都比单纯的结果成功更有味道。

生活中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实践这个道理。记得上周带孩子做科学实验,他提前查了十几种火山模型制作方法,真正操作时连老师都惊讶他的熟练程度。看着他发亮的眼睛,我突然觉得:所谓“高下在手”,本质上是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知,就像农民看着饱满的麦穗,心里早有了丰收的底气。

下次遇到重要事情时,不妨试试这个思路:先把能准备的细节做到120%,等真正行动时,那种游刃有余的状态自然会来。毕竟,真正的掌控力从来不是靠运气,而是藏在别人看不见的准备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