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bù kě dēng
成语解释:登:升,上。高得不能到达。形容难以达到。也形容人高高在上,使人难接近
成语出处:汉·陈淋《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》:“且夫墨子之守,萦带为垣,高不可登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很难达到
繁体字形:高不可登
英文翻译:too high to be reached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登:1.(人)由低处到高处(多指步行):登山。登陆。登车。一步登天。2.刊登或记载:登报。登记。他的名字登上了光荣榜。3.(谷物)成熟:五谷丰登。4.姓。5.同“蹬”(dēng)。
“高不可登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“高不可攀”意思相近,都用来形容事物难以触及或目标难以实现。比如有人望着陡峭的山峰感叹:“这山看着高不可登,咱们还是绕路走吧!”——这里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险峻,也暗含了对困难的敬畏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要用‘高不可登’而不是其他成语?”这个表达特别适合需要强调“攀登过程”的场景。比如说某位教授在学术界的地位,学生可能会说:“王教授的学术造诣真是高不可登,光是他列出的参考书目就有两米高。”这样的描述既形象又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幽默感。
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“高不可登”的现象。比如刚入职的新人看着主管的薪资单,半开玩笑地说:“这数字高不可登啊,我得喝多少杯咖啡才能熬到升职加薪?”这种用法既消解了现实压力,又保留了积极向上的心态。关键是要明白:所谓“高不可登”,很多时候只是阶段性的认知局限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正在重新定义“高度”。以前觉得月薪过万高不可登,现在很多技术岗位起薪就超过这个数;曾经认为环球旅行遥不可及,如今穷游攻略遍地开花。这说明所谓的“高不可登”,往往随着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会产生奇妙的变化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你觉得某个目标高不可登时,是真的能力不足,还是被自己的预设限制住了?不妨试试把大目标拆解成小台阶,或许会发现那些看似云端的目标,其实都有接地气的实现路径。毕竟连珠峰都有登山者营地,人生路上的高峰又怎会完全无法企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