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kě dòng yáo
成语解释:形容极其坚定、牢固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而已集·革“首领”》:“虽然这‘北京文艺界’已被徐丹甫先生在《学灯》上指定,隐隐然不可动摇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地位、观念等
繁体字形:不可動摇
英文翻译:unshakable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摇:摇摆;使物体来回地动:动摇。摇晃。摇手。摇铃。摇橹。摇头晃脑。
哎,说到“不可动摇”这个成语啊,那可真是让人想到铁板一块的坚持劲儿。比如说,老张这人吧,“原则问题上从来不可动摇”,同事劝他走个后门,他直接甩一句:“这事儿没商量!”你懂的,这种态度虽然显得有点轴,但关键时刻反而让人觉得靠谱。
等等,为啥“不可动摇”能让人佩服呢?其实啊,核心就在“确定性”三个字上。就像大楼的地基一样,一旦稳了,风吹雨打都不怕。比如历史上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,那种“民族气节不可动摇”的精神,过了几百年照样让人竖大拇指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代人用这成语可灵活多了。我有个朋友搞科研,天天被数据打脸,但人家“对探索真理的信念不可动摇”,愣是花了五年捣鼓出个专利。你看,这种“动态的坚持”反而比死磕更聪明——用咱东北话讲,这叫“轴得有理有据”。
当然啦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记得去年公司搞改革,领导“对旧制度不可动摇的维护”差点让项目黄了。这时候就得琢磨:“不可动摇”和“顽固不化”到底差在哪儿?依我看呐,关键看支撑它的到底是事实依据,还是单纯的面子工程。
最后插句个人看法哈,现在网上动不动就“反转”“打脸”,反而让“不可动摇”成了稀缺品质。就像最近那个坚持举报污染厂的环保博主,“他对真相的追求真叫不可动摇”,虽然被骂成筛子,但最后愣是推动了政策修改。这事儿说明啥?有时候啊,世界需要的不是墙头草,而是能定住风的锚。
所以咯,下次遇到需要坚持的事儿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“不可动摇”背后,是理性还是任性?想明白了再决定要不要死磕,保准少走冤枉路。毕竟老祖宗造这成语的时候,可没打算让人拿它当挡箭牌使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