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
成语解释: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
成语出处:宋 陈师道《宿柴城》诗:“起倒不供聊应俗,高低莫可只随缘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谓语、分句;形容进退两难处境
繁体字形:高不成低不就
英文翻译:be unable to achieve one's heart's desire but unwilling to accept less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成:1.完成;成功(跟“败”相对):大功告成。事情成了。2.成全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3.成为;变为:百炼成钢。雪化成水。4.成果;成就:坐享其成。一事无成。5.生物生长到定形、成熟的阶段:成虫。成人。6.已定的;定形的;现成的:成规。成见。成例。成药。7.表示达到一个单位(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):成批生产。成千成万。成年累月。水果成箱买便宜。8.表示答应、许可:成!就这么办吧。9.表示有能力:他可真成!什么都难不住他。10.姓。11.十分之一叫一成:九成金。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。
低:1.从下向上距离小;离地面近(跟“高”相对,2.同):低空。飞机低飞绕场一周。水位降低了。3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:低地。声音太低。眼高手低。4.等级在下的:低年级学生。我比哥哥低一班。5.(头)向下垂:低着头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就:1.凑近;靠近:迁就。避难就易。2.到;开始从事:就位。就业。就寝。就学。就职。3.被;受:就歼。就擒。4.完成;确定:成就。功成名就。生铁铸就的,不容易拆掉。5.趁着(当前的便利);借着(有时跟“着”字连用):就便。就近。就手儿。就着灯光看书。6.一边儿是菜蔬、果品等,一边儿是主食或酒,两者搭着吃或喝:花生仁儿就酒。7.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: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就工作经验来说,他比别人要丰富些。8.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:我就来。您稍等一会儿,饭就好了。9.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: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。大风早晨就住了。10.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:想起来就说。卸下了行李,我们就到车间去了。11.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(前面常用“只要、要是、既然”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):只要用功,就能学好。他要是不来,我就去找他。谁愿意去,谁就去。12.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,次数多,能力强等:你们两个小组一共才十个人,我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。他三天才来一次,你一天就来三次。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,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。13.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,表示容忍:大点儿就大点儿吧,买下算了。14.仅仅;只: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,现在大家都知道了。15.表示加强肯定:我就知道他会来的,今天他果然来了。我就不信我学不会。那就是他的家。幼儿园就在这个胡同里。16.表示假设的让步,跟“就是”2相同:你就送来,我也不要。
“高不成低不就”到底是个啥情况?简单说,就是一个人想往上够够不着,往下凑合又不甘心,结果卡在中间不上不下。比如,找工作的时候:大公司嫌你经验不足,小公司你又觉得平台太小,这时候是不是像被夹在门缝里?
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尴尬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想买件衣服,贵的买不起,便宜的看不上,最后空手回家。其实背后藏着“预期和现实的错位”——对自身能力或环境缺乏清晰判断,就容易在“将就”和“追求”之间反复横跳。
这种情况只发生在职场上吗?当然不是。学生时代也常见:考试前想着“冲进前十”,复习时却连基础题都没吃透;谈恋爱时总期待完美伴侣,却忽略眼前人的闪光点。这种心态就像跷跷板,永远找不到平衡点。
怎么破解这个困局?有个朋友的故事值得参考:他辞去稳定工作创业,既不做高大上的科技公司,也不开传统小店,而是专门帮小区居民代购生鲜。现在月入五位数,比当初在写字楼打工时更自在。这说明找准细分领域,反而能开辟新天地。
有人觉得“高不成低不就”完全是坏事?我倒觉得这是个调整的好机会。就像爬山时遇到平台期,正好可以喘口气重新规划路线。重要的是别把这种状态当成终点,而是当作校准人生坐标的契机。毕竟,适合自己的位置,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。
与其在“够不着”和“不甘心”之间纠结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“还能做什么”。有个退休教师的故事很启发人:她既不去竞争返聘岗位,也不愿闲着,反而在社区办起免费书法班。你看,当标准不再非此即彼时,第三条路自然就出现了。
下次遇到类似处境,不妨问问自己:是目标需要调整,还是方法需要改进?有时候把“高”分解成小台阶,把“低”转换成新起点,局面就会大不相同。人生本就不是单行道,拐个弯或许能看到更美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