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n piāo pò sàn
成语解释:同“魂飞魄散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三十八回:“娘娘见说,魂飘魄散,急下亭抱起,紧搂在怀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害怕
繁体字形:魂飄魄散
英文翻译:stigmata
魂:1.指精神或情绪:梦魂萦绕。神魂颠倒。2.特指崇高的精神:国魂。民族魂。3.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:花魂。诗魂。
飘:1.随风摇动或飞扬:飘动。飘摇。飘落。红旗飘飘。外面飘着雪花。2.形容腿部发软,走路不稳:两腿发飘。3.轻浮;不踏实:作风有点儿飘。4.姓。
魄:1.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:魂魄。2.魄力或精力:气魄。体魄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“魂飘魄散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灵魂飘散、魂魄消失”,实际用来形容人受到极度惊吓后的失神状态。比如有人深夜独自走山路,突然看到树影晃动如鬼手,吓得魂飘魄散,站在原地半天动弹不得。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其实不少——突然的巨响、意外的惊吓,都可能让人瞬间“掉线”。
有人问:为什么用“魂”和“魄”表达恐惧?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魂魄观有关。古人认为“魂”主精神,“魄”主形体,当两者都“飘散”时,人的身心状态自然完全失控。就像现代人遭遇突发事件时,大脑突然“宕机”,身体僵直的反应如出一辙。
影视作品里也常见这样的刻画。比如《聊斋》改编剧中,书生夜宿破庙,瞥见窗外飘过白衣人影,顿时魂飘魄散,手中灯笼哐当落地。这种具象化的表现手法,比单纯说“害怕”更有画面冲击力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有了新演绎。同事跟我分享过她的惊险经历:加班到凌晨独自乘电梯,灯光突然全灭,电梯骤停的瞬间,她说自己“吓得魂都从头顶飞出去了”。这种带着幽默感的夸张描述,反而让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对比其他表惊恐的成语,“魂飞魄散”侧重生理失控,“心惊胆战”强调心理煎熬,“毛骨悚然”则偏向感官刺激。个人认为,语言就像调色盘,不同成语能调配出恐惧情绪的不同层次。下次遇到特别吓人的事,不妨试试用魂飘魄散来点睛,说不定能让你的故事更生动。
最后想说的是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。就像上周邻居家孩子玩VR恐怖游戏,摘下头盔时小脸煞白,妈妈笑他“三魂七魄丢了一半”,全家顿时笑作一团。你看,老词新用,照样能让千年文化在生活场景里轻盈起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