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ng yù yè zǔ
成语解释:佩玉饰曳印组。谓任高官。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李纲传》:“今新造天下,开太平之基,功臣赏未及遍,高才犹伏草茅,而先令舞胡鸣玉曳组,位五品,趋丹地,殆非创业垂统,贻子孙之道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官场
繁体字形:鳴玉曳組
英文翻译:Mingyusui formation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玉:1.矿物,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。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。硬度大。如白玉、墨玉、青玉、碧玉、和田玉、岫岩玉等,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。2.比喻洁白美丽:亭亭玉立。3.敬辞。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:玉体。玉成。
曳:拖;拉;牵引:摇曳。曳光弹。弃甲曳兵。
组:1.组织;结合;构成:改组。组成。2.为工作、学习需要而结合成的较小的集体:语文组。学习小组。3.量词。用于由若干个体组成为一套的事物:一组电池。4.合成一组的(文艺作品):组诗。组曲。组歌。
“鸣玉曳组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有趣的文化密码。究竟什么是“鸣玉曳组”呢?字面意思是玉佩叮当作响、丝带随风飘动,实际用来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衣饰华丽、排场浩大的模样。
古代版“流量明星”
唐代长安城朱雀大街上,新任礼部侍郎的马车缓缓驶过,腰间玉饰相撞发出清脆响声,官服上的锦缎绶带足有三尺长。街边茶楼里的小贩捅捅同伴:“瞧瞧人家这才是鸣玉曳组,咱们这粗布衣裳连个穗子都没有。”
现代职场变形记 王总监每次出差必带两个助理,定制西装袖扣闪闪发亮,连签字笔都刻着私人logo。部门新人私下嘀咕:“现在不流行鸣玉曳组了吧?李总就天天穿运动鞋上班。”这个现象引发思考:外在排场和内在实力到底哪个更重要?
自问自答时间
问:为什么古人用玉佩和绶带象征身份?
答:就像今天的限量款手表,古代官员的配饰是“移动的身份证”。玉器造价高昂,绶带颜色对应官阶,这套视觉系统让老百姓百米外就能识别来人身份。
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型
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:短视频平台上,有人故意反用“鸣玉曳组”——穿着老头衫展示收藏的古玉,用反差感收获百万点赞。这或许说明,传统文化符号正在经历解构与重生。
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出土的汉代玉组佩时,是否想过这些曾经“鸣玉曳组”的主人,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?或许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佩饰本身,而在于它们见证过的人间百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