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uán gē fèng wǔ
成语解释:比喻美妙的歌舞。
成语出处:《山海经 大荒南经》:“爰有歌舞之鸟,鸾鸟自歌,凤鸟自舞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;比喻美妙的歌舞
繁体字形:鸞謌鳳舞
英文翻译:Phoenix Dance
鸾: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。
歌:1.能唱的文辞或歌曲:诗歌。民歌。2.歌唱:载歌载舞。
凤:凤凰,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。雄的叫凤,雌的叫凰。
舞:1.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:舞蹈。舞技。舞姿。舞会。舞剑。舞女。舞曲。舞台。2.耍弄:舞弊。舞文弄墨。
“鸾歌凤舞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玄乎的,但说白了就是形容场面特别热闹、歌舞升平的景象。比如你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晚会,台上演员们载歌载舞,台下观众掌声雷动,这时候用“鸾歌凤舞”来形容就特别贴切。不过问题来了,这词儿和普通的“歌舞表演”有什么区别呢?
举个例子吧:假设你路过一个古风主题的婚礼现场,新娘穿着凤冠霞帔,周围有人弹古筝、吹笛子,宾客们跟着音乐即兴跳舞。这种既有传统韵味、又充满欢乐氛围的场景,用“鸾歌凤舞”就比“热闹的派对”更有画面感。它不只是说“热闹”,还暗含了吉祥美好的寓意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现在用得多吗?”其实在日常生活里确实少见,但它的魅力恰恰在于能瞬间提升表达的质感。比如你写一篇关于春节庙会的文章,用“街头巷尾鸾歌凤舞,年味儿扑面而来”这样的句子,是不是比“到处都很热闹”更让人印象深刻?关键是要用在有文化底蕴或艺术氛围的场景里。
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藏在工具箱里的精致刻刀。虽然平时用螺丝刀(比如“热闹”“喜庆”)就能解决问题,但遇到需要雕琢细节的时候,它们能让文字瞬间生动起来。比如形容一场非遗文化展演,用“鸾歌凤舞”不仅点明了表演形式,还暗含了对传统文化的赞美,这种“一词多义”的效果是普通词汇难以替代的。
其实成语用得好,就像给语言加了层滤镜。下次看到广场上阿姨们跳扇子舞,夕阳把她们的裙摆染成金色,伴奏的音乐从老收音机里飘出来——虽然算不上“鸾歌凤舞”的级别,但若能捕捉到那种质朴的欢腾劲儿,谁说不能借这个成语来点诗意发挥呢?语言本来就是活的,用得恰当就是好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