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ò bù zuò shēng
成语解释:一句话也不说
成语出处:朱自清《不知道》:“固然他有时也可以‘默不作声’,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,‘不能奉告’或‘不便奉告’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不说话
繁体字形:嘿不作聲
英文翻译:hold one's tongue
默:1.不说话;不出声:沉默。默哀。2.离开书本凭记忆写出来:默书。默生字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“默不作声”这个成语,到底该怎么用?先看一个例子:当老师问全班“谁弄坏了黑板擦”时,小明低着头捏衣角,始终默不作声。这里的沉默,既可能是害怕被批评,也可能是保护他人,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反而让人物更有故事感。
有人会问:“这和‘沉默寡言’有什么区别?”举个职场场景:部门会议上,老张面对同事的激烈争执,突然默不作声地起身倒水。这里的沉默不是性格内向,而是用行动打断冲突,展现了成年人的处世智慧——有时候闭嘴比开口更能推动事情发展。
这个成语在生活中其实充满温度。就像小区里总坐在长椅上的王奶奶,年轻人抱怨垃圾分类麻烦时,她默不作声地把别人丢错的饮料瓶捡出来重新归类。这种无声的示范,比一百句说教都更有说服力。我常想,语言像把双刃剑,而适时的沉默反而是更高级的表达。
不过要注意,默不作声不等于逃避责任。比如朋友误会你背后说坏话,这时候保持沉默可能让裂痕加深。所以这个成语用得好不好,关键看场景——它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,而非懦弱的挡箭牌。就像暴雨前的低气压,短暂的静止往往酝酿着更大的能量。
最后看个反套路用法:谈判桌上,乙方代表听完甲方苛刻条件后,突然默不作声地开始收拾文件。这种沉默不再是弱势表现,反而成为施压手段。你看,同一个成语,放在不同情境里就像变色龙,总能找到最贴切的表达方式。语言的有趣之处,往往藏在这些细微的变化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