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ù ér bù zuò
成语解释: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;自己并无创新之见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述而》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,用于人
繁体字形:述而不作
英文翻译:pass on the ancient culture without adding anything new to it
述:陈说;叙述:口述。重述一遍。略述经过。上述各项,务须遵照执行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“述而不作”出自《论语》,意思是只传述前人观点而不自己创作。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历史事件时,若只是复述教科书内容却未加入自己的分析,学生可能会嘀咕:“老师怎么光讲书上有的?这算不算‘述而不作’?”其实这正是成语的典型场景——强调知识传承而非创新表达。
有人会问:“现代社会讲究创新,这个成语还有价值吗?”看看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就明白了。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游客听,虽然内容源自考古研究,但通过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让历史“活”了起来。这种在转述中融入技巧的案例,恰好说明“述而不作”不等于照本宣科。
工作中也常见类似情况。老员工手把手教新人操作流程时,如果完全按手册教学,新人可能会觉得枯燥。但若是边演示边分享实操中的小窍门,既完成了知识传递,又增加了实用价值。这让我联想到:真正的“述而不作”或许像桥梁,连接着前人的智慧与当下的实践。
有人担心过度强调传承会限制创造力。观察传统手工艺领域会发现,匠人严格遵循古法制作的同时,会通过改良工具或设计细节让作品更适应当代审美。就像苏绣传承人用千年针法绣出现代艺术作品,证明“述”与“作”可以形成良性循环。个人认为,关键在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。
回到成语本身,它更像是一种治学态度而非创作禁令。就像厨师学做经典菜式,初期严格遵循菜谱是基础,待掌握精髓后自然能发展出新菜品。知识积累如同树木生长,深扎传统土壤的根系,终将支撑起创新的枝桠。当我们理解这点,就能更从容地在继承与突破间找到自己的位置。